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小學 劉 娟
理性思維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指導學生進行有理有據的思維活動。在這樣的思維活動中,學生將經歷對數學現象的觀察、數學問題的比較、數學知識的分析、數學原理的綜合,通過嚴密的推理,實現思維的發展。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從表面到本質的過程。要想讓學生理解數學本質,就需要我們撥開表面現象,發現數理依據,在理性思維當中實現數學的深度學習。
如在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中,在探究之前,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同學們,羊村的小羊們去采蘑菇,它們每個人都采了一籃子蘑菇,要想看誰采得多,你們有哪些好方法呢?”讓學生分別說出可能的比較方法,接著教師肯定學生的思考,無論采取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比較數量的多少”。那么,如果把學生想到的比較方法轉化成圖表的形式呈現,教師就可以嘗試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圖表。設計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需要解決哪些問題,通過先讀一讀數學書上關于“直線統計圖”的說明,然后再完成設計。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經歷了數學知識與數學思維的同生共長。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理性思維的時候,學生就能夠走向數學知識的本質。
丘成桐老師指出:數學學習要構建起知識的整體化。從理性思維的角度,要對不同單元的“碎片化”數學方法進行整合,整體構建學習方法。
如在六年級“平面圖形的整理復習”的學習中,通過讓碎片化的平面圖形建立聯系,可以實現知識的整體關聯。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四邊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接著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在所學的這些圖形中,你覺得最重要的知識是什么?引出圖形的概念和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引導學生在復習圖形的概念與公式的時候,通過分類明確這些圖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數學概念的學習,了解這些圖形都是在同一平面內首尾相連的閉合圖形,都有計算面積的公式。嘗試進行區分,四邊形、三角形、多邊形是線段圍成的;圓是曲線圍成的。有的有垂線,有的有半徑。在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中,字母表示的含義基本相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對圖形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通過思維圖式來展示。
教學中,教師把散見于數學教材不同學段的平面圖形的知識進行集中,從圖形的定義、計算的公式層面進行集中探討,讓不同圖形之間相通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整體建構,將碎片化的數學知識變成基于“平面圖形”的概念集合,讓學生經歷了學習內容的完整。
規律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永久性。數學規律是人們在研究數學、使用數學的過程中發現的數學普遍現象。對于數學規律,教師要讓學生從知識的猜測走向知識的驗證,實現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
首先,從兒童的數學經驗出發,幫助預測。引導小學生在知識學習中從原有直覺走向大膽預測,可以為知識的驗證奠定基礎。如學習“圓錐的體積”時,可以讓學生預測“圓柱”與“圓錐”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從原有的圓柱體積學習出發去學習圓錐的體積。
其次,從兒童的數學思維出發,增強預測。數學知識的預測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出發。在兒童的數學思維中,擁有高階思維能力能夠增強學生的預測能力。如,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中,學生記憶不同字母代表的含義時就需要從兒童思維出發,運用兒童語言去闡述不同字母的數學含義,這樣的字母含義預測過程是學生知覺能力構建的過程。
最后,從兒童的數學生活出發,驗證猜測。通過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提高學生的猜測與驗證的能力;通過閱讀數學讀物,幫助學生拓寬猜測的視野;通過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當中獲得直觀的體驗,達到知行合一;通過數學日記,記錄兒童的猜測與驗證的過程,在學科作文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歸納、分析自己的猜測與驗證的學習過程。
總之,基于理性思維,挖掘數學學習的內涵,要求教師要回到數學知識,從表面與本質中挖掘學習內涵;回到數學方法,從碎片到整體中總結學習內涵;回到數學規律,從猜測到驗證中提高學習內涵,最終實現數學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