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甫 (浙江溫州市永嘉縣烏牛第一小學)
德育是造就人格的基礎工程,德育的實效性就是追求內在體驗和行為外顯的和諧統一,它是與學校其他工作協調發展的。多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要使學校德育工作富有實效,就必須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校本化,必須深入探索校本德育工作機制。近年來,我校從分析自身特點著手,順應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圍繞社會現實和學生需求尋找教育主題,充分開發和利用校本德育資源,積極創新德育模式,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在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上,運用當地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形成了我們自身特色的教材,讓學生在實踐中,在生活中受到熏陶,讓學校德育也更具有生活味、實踐性。
據調查,學生對家鄉了解甚少。家鄉本是學生從小成長的地方,按理說,我們的學生應該從小就了解家鄉,從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個傳說,一句諺語中體會家鄉的豐厚底蘊,從而萌生對家鄉的眷戀與熱愛。這不得不讓人深思,他們生在自己所在的家鄉,卻說不清家鄉的特產,不了解家鄉迷人的傳說、諺語、風俗習慣。對家鄉的了解猶如一張白紙。誰都知道,一個對家鄉都不了解的人,如何愛家鄉,更何以談愛祖國。于是,我們萌發了運用當地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的念頭。通過分析和調查實踐,烏牛鎮地處永嘉與樂清交界、甌江口畔,位于溫臺甬高速公路溫州大橋北側,104 國道臨鎮而行,溫州繞城高速和甬臺溫鐵路貫穿烏牛。烏牛市場繁榮,物產豐富,是著名的“中國烏牛早茶之鄉”,有“烏牛早茶、烏牛米、烏牛酒、烏牛豬”這“四烏”土特產,形成了一批烏牛早茶、柑橘、姜黃、楊梅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擁有有機茶認證商標3 枚,綠色品牌3 個。同時東蒙山為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古跡。可以說,我們開發農村德育校本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從而我們根據學校特定的環境和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對本校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充分的論證,進而達到從本校的實際入手,以家鄉的人、事、物為依據,圍繞“知我家鄉,愛我家鄉”的主題確立本校鄉土德育的校本課程,編寫出版了德育校本教材——《可愛的烏牛》一書,供烏牛鎮10 所小學學生使用。其內容包括我們的家鄉——烏牛、景色秀麗的東蒙山、烏牛早茶、烏牛米、烏牛肉豬、烏牛酒等篇目,以家鄉地理——家鄉歷史——家鄉經濟——家鄉人物——家鄉旅游——家鄉文化——家鄉特產為體系,介紹家鄉的地貌風情,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愛好。
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普遍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作為農村小學,周邊有許多工廠、農田、山等,這都是德育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然而農村小學如何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結合最新的體驗教育和新課程理念開展德育校本課程。由第四次全國少代會首次提出的體驗教育,它著重組織少年兒童在實踐中體驗這一教育思想,強調在教育活動中,堅持以少年兒童為主體,以實踐為重要途徑,以少年兒童積極的內心體驗為關鍵環節,通過集體體驗、自我體驗、換位體驗和模擬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少年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和自然等方面,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體驗教育是針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一個新命題,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農村小學要充分結合農村實際,利用體驗教育理論,開展以體驗教育為主渠道,通過隊員樂于接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并以主人身份參與實踐活動,獲得真實的體驗,把勞動和做人做事道理轉化為內在品質,把德育目標內化為基本素質,在道德實踐與體驗中,使自己的道德觀念逐步成熟起來。這樣,校本德育可以從根本解決了德育的主動性和針對性的不足,提高德育實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德育校本課程實施是校本課程付諸實踐和走進課堂的過程,它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要階段。為此,我們根據既定的課程目標及課程組織,嚴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學性和循序漸進原則,尋找出農村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最佳切入點,然后以點帶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適合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模式。
1.注重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
研究性學習是近年來正在探索實施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很濃郁的地域內容,更有學校特色,因此,在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我們重視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考察探究活動中去。我們給學生創造了適合的實踐情境,使學生放心、放松地參與實踐研究,他們的學習表現非同一般。
2.注重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合
從教師的專業發展角度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教師的發展只能在學校中,在具體的實踐中,在對自身實踐的不斷反思中才能完成。學校既是教師專業生活的場所,又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地方。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的一種課程開發策略,教師不僅是校本課程的當然開發者,而且是開發校本課程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他們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發揮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型教師。由于校本課程的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需要具備多項技能,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知識視野。教師除了具有專業知識外,還應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本課題研究以農村鄉土特色為主題,全面利用本地資源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驗教師邊學習邊研究,邊研究邊學習,收集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實物,積極利用網絡優勢,積累素材,真正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同時,也加強了教師對課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能力等。總之,在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逐步樹立了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強了與同伴的合作,極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了各種新的教育教學技能,教師的專業發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3.注重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對象不僅有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動畫和視頻材料。它以其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校本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現代教育技術在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而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不再以教師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前臺的“演”轉為后臺的“導”,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農村鄉土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素材轉化為具有直觀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媒體信息,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及教學創造了一條全新的途徑,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優化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我們利用烏牛鄉土資源底蘊豐厚的優勢,學校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區教育為依托,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整合學校、社區資源,營造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滲透的教育氛圍,編寫了一冊烏牛風情濃、注重情感教育和潛能開發、教學體系相對完善的校本課程教材《可愛的烏牛》。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區教育為依托,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整合學校、社區資源,營造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滲透的教育氛圍,并注重把文本資料與非文本資料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個人學習與群體學習結合、學習與應用結合、知識與技能結合、體驗與研究結合,使之更具有科學化、系統化。
在課程設置上,劃分為普及性、小組性、提高性三個活動層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校本課程可以通過班會、隊會、綜合實踐課、社會實踐等途徑實施,有些活動也可作為學科課程的延伸,構建了“課、隊融合,多向互動、協調發展”的教學形式。
我校結合地域優勢,利用社區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使德育校本課程與校會、班隊會、學科教學相互滲透,教學形式采取生生、師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社會等合作學習,進一步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為學校德育社區化的延伸搭建了橋梁。
經過研究實踐,有效地探討了在課程改革的理念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與校本研究的關系,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觀點:第一,德育校本課程的編寫應注重與學科課程的有機聯系。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立足學生的學,要精心設計活動的過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與頭腦內部的思維活動,才能使學生不斷產生對事物的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的欲望,使學生廣泛和深層次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和實踐的主人,感受到實踐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感受到自身價值與勞動的價值。第二,因地制宜,整合課程,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應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生活的有機結合,獲取的知識與社會應用的密切聯系。生活就是學習,要充分的挖掘地域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
通過鄉土文化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教師針對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科學全面地分析了具有農村鄉土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并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適當尋求他助。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大力開展社區活動,全面了解具有農村特色的可愛家鄉。強化學生的德育能力,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生活方式、處世態度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生獲得全方位,多渠道的體驗,把做人做事道理轉化為內在品質,提高德育實效。如發揮本鎮人才輩出的優勢,教育學生勇于進取,做有志少年;利用本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優勢,激發學生愛鄉情懷;了解本鎮的今昔變化,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總之,通過挖掘家鄉的德育資源,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強了,對家鄉的感情更深了。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有了親身體驗,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逐步形成了一種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喜愛質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產生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學生通過校本教材《可愛的烏牛》一書,通過課程實施,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也大大增多,很多學生第一次發現了我們的家鄉是那么的美,特產豐富。我校運用鄉土德育資源開展活動,使學生投身社會;通過融入鄉土來拓寬視野,引導學生了解大千世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合作互助意識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升學生道德情操和人格品位。
加強了學校與家長、社會的合作與聯系。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深入村莊挖掘課程資源,將活動帶入學生的家庭、本地的村莊,帶動了村民的關心與參與。社會教育力量積極進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