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華豐小學 汪發明
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形成是基本的教學目標,而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具備足夠的學習能力是高階的教學目標。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多維目標的教學意識,要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來打造有效的教學環節,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歷練和提升,從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需要有效的學習材料作為推動,而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為學生打好基礎,要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才能實現思維的跨越。
例如,在“解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聚焦利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讓學生能夠根據兩個量的比值不變或者乘積相等的關系列出比例式,然后出示這樣一個問題:一臺機器2小時可以織布10 米,照這樣的速度,這臺機器5 小時可織布多少米?學生在讀題之后聯系以前的認識,想到了不少方法,有的學生根據倍數關系,用5 小時除以2 小時,然后再乘每小時能織的米數來計算;有的學生利用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和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先求出織布機的工作效率,然后乘以工作時間來計算;也有的學生根據比例來列式解答。在學生給出多種思路之后,我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利用比例來解決問題比較簡單,思路也清晰,所以很多學生自然選擇了這種方法。
通過這個案例,實際教學中,教師不需要推薦學生哪種方法更簡便,只要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不同的方法,再引導他們在方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去比較,達成方法的優化,這樣的學習過程也給了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可以更靈活、更多樣。
學生靈動的思維品質需要高質量的問題來催化,尤其是富有變化的問題更能引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養成靈動的思維,能夠抓住本質的數學規律來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預設有內涵的問題,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例如,在“轉化的策略”教學中,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五(1)班要挑選8 名同學參加學校運動會,報名的同學共9 名,現在要淘汰一名選手,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擇?很多學生根據題意想到了列舉的方法,但是很長時間過去了,學生還沒有得出結果。在這種狀況下,我暫時打斷學生的活動,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提出列舉出所有結果的基礎上,我追問學生:“難道就不能用更簡單的方式得出8 名選手?”突然有幾名學生有了思路,他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其余學生在這種情緒的推動下也更換了角度,越來越多的學生發現了“捷徑”,最終學生在交流中得出了“淘汰一名選手就可以挑選出8名選手”的結論,體現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入認識,也推動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體現了其思維的靈動性。
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生活實例出發,給學生思考的依托,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提升其領悟力。
例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中,我在創設情境后引導學生從熟悉的負數入手,體會負數與0 的大小,經過觀察、比較和思考,學生發現負數是小于0 的,并且與正數具備相反的意義。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例說說這些負數的含義。此后我出示了一段小視頻,內容是數學老師計算考試平均分的過程,將一些學生的分數記錄成正數,一些學生的分數記錄成負數,然后將相同的正數和負數抵消。這時,請學生解釋一下老師記錄的負數表示什么含義,很多學生結合教師的操作想到了一種可能:教師假設一個分數作為基準,高于這個分數的記成正數,低于這個分數的記成負數,這樣可以算得一共比這個分數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繼而算得平均數。學生結合教師的操作理解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對于相關知識的認識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是教師教學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教師要讓教學環節指向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材料,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的理解和領悟,推動他們變換角度去思考,從而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