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中學 郁錦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讓某一排或某一組的首位學生當“火車頭”,按從前到后或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提問學生或讓學生展示的方式,我們常稱之為“開火車”。現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課堂中“開火車”的利弊淺析如下。
在教學中容易發現,部分學生在教師提問后總會積極舉手,盡管老師在主觀上都想著盡量關注每個學生,但實際上總會不經意地提問名字好記的、成績優秀的或成績很差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互動的全面性。而“開火車”的形式能兼顧全班學生,充分體現學生展示的公平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概念的回顧、課堂練習的板演、幾何的拼圖操作、一題多解的思路展示等環節,采用“開火車”的方式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在課堂中點名提問,從拋出問題到確定學生作答,會浪費一定的時間。而“開火車”時,學生自主接龍作答,間隙短、花時少。
初中數學中難度不大的練習,如有理數的加減運算、乘法公式的復述、命題真假的判斷、事件的分類及求隨機事件的概率等,采用“開火車”方式口答,快速有效。
課堂中常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會讓學生索然無味。巧妙地穿插“開火車”,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維速度明顯提高。
例如,蘇科版八上數學第6 章《一次函數》中有題如下:觀察y=kx+b 的圖像,回答下列問題。
(1)x 取何值時,kx+b=0?
(2)x 取何值時,kx+b=3?
(3)x 取哪些值時,y >0?
(4)x 取哪些值時,kx+b <3?
(5)y 取哪些值時,2.5 <x <4?
當教師要求學生“開火車”式作答時,全體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地“讀”圖、思考、作答。整個“開火車”過程既緊張,又有成就感,極大地提升了數學思維的敏捷性。
“開火車”涉及的學生面大,知識水平處在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充分的展示機會,這便于教師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迅速獲得更全面、更精準的反饋信息,從而達到更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蘇科版七上數學第3 章《代數式》中的合并同類項,學生“開火車”練習出現了“7a-3a=4、4x2+2x2=6x4”之類的錯誤,很明顯,“車廂”存在著一定的故障。教師捕獲到學生的這些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著手探究學生存在問題的根源并進行糾錯,可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同類項”,如:7 萬-3 萬=4 萬;4 個蘋果與2 個蘋果“合并”得6 個蘋果等等,以此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性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同類項的概念、掌握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一般而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越后面的問題難度越大,“火車”越往后開,輪到后面學生回答的越是較難的問題。若總是讓第一排學生當“火車頭”,那么后面的學生會經常答錯甚至完全答不上來,長此以往,會帶給學生很大的挫敗感,打擊學生自信心。
若“開火車”的形式一成不變,學生就能根據“火車”行駛的固有路線,預判自己是否在“軌道”上。不夠自覺的學生,若發現會輪到自己,就推算自己回答哪一個問題,然后只思考自己回答的那個問題;若發現輪不到自己參與,就感覺沒有自己的任務,把自己當成局外人,思想上有松懈。好多課堂在“開火車”時,表面上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實則效率低下。
在課堂“開火車”的過程中,隨著教師發出“下一個”“下一個”的指令,展示間隙時間較短,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展示學生的點評。學生出錯時,教師直接安排下一位學生展示,缺少錯因分析;對展示正確的學生,也缺少相應的肯定和鼓勵。課堂缺乏評價,就不能啟動學生情感,不能點燃學習熱情,不能激勵學生信心,也就實現不了有效教學。
總而言之,“開火車”既有優點也有不足。如何揚其長,避其短,讓此方式發揮更大作用?我們不妨適當調整“開車”策略,對傳統的“開火車”實施改良措施。
打破從最前面、最邊上的同學為起點的固有模式,任何一位同學都可以被選作“火車頭”。可以選積極舉手的學生,可以選開小差的同學,可以把上一次的“車尾”作為本次的“車頭”,也可以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合理選擇學生。
改變“火車”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的常規“路線”,可采用直線形、斜線形、“S”線形、“回”字形等多種路線。或一個接著一個,或跳過一個位置再接下一個。在設置“路線”時,應該盡量朝著這樣的目標:把下一個問題連接給相應水平的學生,或連接思維處于松懈狀態的學生,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被“接軌”的可能,都有自己將是下一個“車廂”的緊迫感,那就是行之有效的好“路線”。
以往 “開火車”,學生只需回答自己輪到的問題,現在把任務更改為:后面學生先對前面同學的展示作出評價,然后再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樣便可以利用任務驅動促使學生多聽、多思、多交流,讓那些只思考自己d 問題的學生、暫時還沒有參與“開火車”的學生都集中注意力,關注每一節“車廂”的狀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開”出頭腦風暴,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設置一個開放性問題,“開火車”時要求后一個學生的回答與前面同學的答案不同,讓學生進入頭腦風暴圈,積極思維。
例如,學習蘇科版九上第1 章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x2+2x-8=0,后一位學生在前一位學生的解法外再選擇另外的解法,這樣就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各種解法,從而進一步熟練應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最后比較哪種解法最便捷。教師還可對此方程作多種改變,如:x2-2x-8=0,x2-7x-8=0,x2+7x-8=0,x2-6x+8=0,x2+6x+8=0,x2-9x+8=0,x2+9x+8=0 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以上四項改良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開火車”的不足,讓學生的課堂展示更有深度,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葉圣陶先生講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不能墨守成規,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能僵化。善栽活挪多改良,舊枝亦可萌新芽。我們若對傳統的、常用的教學手段多作利弊分析,適當改進、靈活運用,將可使其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