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山東臨沂第四十中學)
臨沂第四十中學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是一所辦學經歷不足十年的新建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部、初中部在內,現有160 個班級,7648 名學生,456 名教師。在學校規模不斷擴張的進程中,學校領導班子非常重視內涵發展。在專家學者的引領下,學校提出了“和合”辦學理念,注重培育“和合”特色文化。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特色文化創建成效顯著。
作為一名校長,該有怎樣的教育理念,該怎樣清晰闡釋自己的教育主張呢?
四十中確立的教育思想是: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用“和合”的方式營造和合文化,努力創辦具有“和合”特色的優質教育。
蘇霍姆斯基說,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思想的領導,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和教學上的領導。校長有了好的思想,才能在實踐中逐步凝練出先進的辦學理念,形成科學的辦學體系。
四十中致力于追求“和合”文明的現代價值轉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學校教育結構變革,學校的辦學追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用“和合”的理念,辦“和合”的教育,發展“和合”的教師,培育“和合”的學生,非常適合學校的現在和未來。我們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放在辦學的指導地位,正確反映學校特色化發展的實質——追求個性全面發展。辦學的根本宗旨就是實現古今中外文化的貫通與融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特征是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學校要辦出特色,核心問題就是要以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四十中堅定地扎根沂蒙大地辦教育,期望用“和合”的方式營造具有“和合”品質的學校文化,用“和合”文化滋養每一個人,全面構建“和合”品質的課程、課堂、管理與評價機制,創建“和合”品質的校園,創辦“和合”特色的優質教育。
四十中確定的治校方略是:和而不同的風格,和衷共濟的精神,和風細雨的教育,合法合情的規則,合作和樂的學習,和敬和暢的關系,和諧和美的成長。
四十中以“和合”教育為定位,圍繞“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這個價值核心,學校充分尊重個性突出的教學方式、管理方式和評價方式。面對困難、危機和挑戰,每個成員都能發揚和衷共濟精神,抱團發展,共赴前程。
好的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教育。四十中主張的“和合”教育是一種和風細雨式的教育。我們希望用和煦的春風,吹拂每個孩子的心靈,用細柔的春雨,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以和風細雨促進每個孩子茁壯成長。
教育是人的教育,辦特色學校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規則。我們期望的目標是,既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又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合乎情理,遵循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尊重每個人的情感、態度、興趣和意愿,體現對每位學生、每位教師的人文關懷。
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和美好愿景,學校每個團隊、每個教師和每個學生,都需要以協作的態度、積極的心態,構建以合作學習、快樂學習、終身學習為主的學習發展共同體。在自我實現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促成他人的全面發展。
四十中萃取的學校精神是:“和合”為本,追求卓越。
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一個組織也不能沒有精神,一所學校更不能沒有精神。四十中萃取的學校精神,與學校辦學特色一脈相承,與“和合”文化價值融為一體,它要求每一個人,無論是看問題、做決定,還是搞策劃、謀行動,時時處處事事都要崇尚“和合”,以“和合”精神為行動的統領。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立文認為,“和合”就是事物中諸多要素的和生、和處、和立、和達與和愛,相互沖突、融合,最終以“和合”作為新的結構方式,形成新事物、新生命。我們堅持“和合”為本的辦學原則,就是倡導“和合”思想的五種意識:一是和愛意識,像愛自己的家庭一樣愛學校,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同事、愛學生,以愛為紐帶,形成上下齊心建設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和生意識,打破部門或崗位界限與學科壁壘,自發組成發展共同體,追求共生共榮,實現跨界融合。三是共處意識,各部門、各年級和各班組,以尊重、寬容、支持和相互補臺的態度共處共存,學生、教師和教干,彼此之間平等友好、和睦相處。四是和立意識,每個部門、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獨立的、自主的,都以特殊的方式生存生長,走適合自己實際的發展道路。五是和達意識,不同發展起點和不同發展特點的部門、組織和個體,不追求外在的、刻板的統一,而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包容他人,尊重差異,在差異發展中立己達人、達人成己,最終實現共榮共達。
因為有了“和合為本”的精神底色,四十中每個團隊和個人就有了不斷超越和創新的底氣和自信,大家都遵循“和合”之道,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過去,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
四十中確立的辦學愿景是:“和合”精神、和諧氣質、和美風格的幸福家園。
四十中的辦學愿景體現的是和美與共的情懷、和衷共濟的情態、和悅自適的情操。
和諧氣質:因為“和合”特色、“和合”文化的影響,四十中人形成了個性化、穩定性的心理特征,學校中的每個組織,組織中的每個成員,在言行舉止、態度看法、行為方式等方面,都表現出“和合”的本質特征。
“和合”精神:“和合”精神體現為和愛、和生、和立、和處、和達精神,形成“和合”文化價值體系。“和合”精神指向整體、協調、和諧與全面,是指“和合”的思想樣態、“和合”的思維方式、“和合”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和合”的五大價值原理,體現中華文化的整體精神,表現為人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與國家、與世界的多元共生、整體發展、均衡發展和創新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和美風格:指組織和個體內部各構成要素在均衡發展、協同發展、整體發展基礎上,內在結構具有均衡而協調、秩序而和諧、互動而匹配、聯系而有張力,呈現出整體感。教師方面,在實現“五維九度”發展基礎上,形成“名師發展共同體”;學生方面,在實現真、善、美、圣、健、富為基本特征的全面發展基礎上,形成“名生發展共同體”。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最終都會朝向“心向往之”的高峰攀登,實現恰到好處、漸入佳境的發展。
學校實現這樣的愿景,校園就會實現由花園、學園到家園的不斷躍遷。在這樣的人文校園里,每個人最大的感受都是幸福:教師最大的成功是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學生最大的自豪是遇到了最喜愛的老師,學校最大的驕傲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拔尖人才,家長因孩子在四十中求學而無比榮幸、倍感自豪。
四十中確立的學校使命是:塑造有健全人格、有擔當精神、有家國情懷、有國際視野、有創新活力的現代中國公民。
人格健全。人格又叫個性,即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我們提倡的人格健全,是在“和合”思想影響的引導下,遵循中庸之道,人生命結構中的元素,無論是身體、心理、道德、精神,還是知識、能力、情感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充分發展。
擔當精神。擔當精神是指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為此,教師和學生都勇于對自己負責,對崗位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國家民族負責,竭盡全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有“舍我其誰”的氣概,真正做到頂天立地。
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就沒有家。教師要教育學生,愛國先從愛家開始,正確處理好個人、家庭、小組、單位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圣賢名言是四十中師生的座右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際視野。馬克思提出建構世界“真正的共同體”,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最根本的內在歷史邏輯就是“和合”思維邏輯與“和合”精神。每個人都要有宇宙視野、全球格局、國際標準,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加速到來,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地球村,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必須樹立世界命運共同體觀念,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批判質疑的思維,創造性地接納一切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把人才培養納入一帶一路教育體系中。
創新活力。一個人的創新活力,是其健全人格、擔當精神、家國情懷、國際視野人格品質的自然流露、自由發展,換句話說,只有全面發展即“和合”發展的人,才有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在“和合”教育特色統籌、“和合”思想影響熏陶下,組織部門和個體內在蘊含的創造潛能和創新活力會淋漓盡致地迸發出來。人格健全是奠定每個人創造品格的基礎,擔當精神是一個人發揮創造創新潛能的良機,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創新創造的根本旨歸,國際視野決定著一個人創新創造所具備的格局和達到的高度。
把學生塑造為現代公民,讓學生和教師煥發出創造活力,是四十中推行“和合”教育特色辦學的初心和使命。
四十中確立的辦學目標是:沂蒙特色、齊魯一流的優質名校。
四十中要辦成沂蒙特色、齊魯一流的優質名校,本身蘊涵著學校育人目標所要傳承的課程資源、文化傳統和歷史機遇,以及學校發展的高度和層次。
沂蒙特色反映的是四十中的地理坐標、歷史方位、精神特質、文化根基等。在這里,沂蒙精神是沂蒙特色的實質所在,也是齊魯文化的內核。學校把沂蒙精神所蘊含的“為人類幸福、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奮斗”的精髓運用、發展到一流水平,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和合”少年。學校所做的這一切,都充分證明了四十中在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講話精神、扎實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扎根沂蒙大地辦學校的決心和勇氣,這也是學校將“和合”教育確定為辦學特色的初心所在。
四十中確立的培養目標是:學問真、德行善、藝術美、信念圣、身心健、生活富的“和合”少年。
四十中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吸收孔子“六藝”傳統、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楊賢江的“全人生指導理論”、毛澤東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理論”等教育思想精髓,契合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主旋律,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經過反復論證,研究確定了“和真、和善、和美、和圣、和健、和富”“和合”少年的學校培養目標,在素質結構上進一步描述為:學問真、德行善、藝術美、信念圣、身心健、生活富。
學校借鑒學問、德行、藝術、信念、身心、生活等方面的人類文化發展成果,著力培養學生這六個方面的素質,從文化、課程、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建構、整體推進、創新發展,起點在于明晰“和合”少年的素質結構的全面性與和諧性。
和真。要求在語言、思維、知識、計算、態度、作風等方面,對學生加強教育,使學生成為求真務實、追求真理的合格少年。
和善。要求從人性、情感、心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友善、誠信、責任、公正等基礎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之成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少年。
和美。要求學生在日常審美教育中,逐步完善感知美、發現美、欣賞美的審美情操,逐步提升審美素養和審美水平。
和圣。要求從信仰、信念、信心等方面教育學生,培養歸屬感和共同體意識,形成愛黨、愛國、愛家鄉、愛學校、愛集體的美好品質,樹立“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為民族復興而學習”的遠大理想。
和健。要求從身體、心理、道德等方面教育學生,養成熱愛生命、強身健體、講究道德的生活習慣,逐步成為身心健康和道德完善的合格少年。
和富。要求從勞動、生產、種植、經濟、理財、商貿、節約等方面教育學生,讓學生能珍惜、感恩與敬畏幸福生活,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觀。
四十中在先進文化理念指導下,確定了整體發展、多元共生的課程理念,“和合”施教、全人成長的教學理念,和而不同、合作成長的管理理念,以和潤德、以合化人的德育理念,施教導民、上下“和合”的共育理念。
課程理念:整體發展、多元共生。
課程不僅是文化本身,也是育人的載體。人的教育要由人的課程來支撐,人的課程必須是整體的。課程建設、課程發展首先是整體性的發展,這是教育完整性所決定的。沒有課程的完整性,就沒有完整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所培養的人也不會是完整的。課程的整體發展聚焦于人生命的整體發展。在課程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依據學生個性多元需要及對課程的多樣化需求,將國家的、地方的、學校的課程管理,校本的、師本的、生本的課程實施,加以融合,力求實現和諧共生,共同指向立德樹人和人的全面發展,指向時代新人這一培養目標。
教學理念:“和合”施教、全人成長。
四十中的課堂教學堅持以生命力量為邏輯起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整體施教、分層教學,以教學打開生命,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讓每個學生在身心、情感、道德和精神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實現全人成長。全人成長所指,一是每個人是全人,是健全的人,完整的人;二是所有的人,既包括學生,還包括教師;三是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生和教師都在交流研討、合作互動中共同成長、健全成長。
管理理念:和而不同、合作成長。
在重大問題決策方面,學校強調保持對辦學價值的高度認同,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和積極鼓勵不同組織、不同部門和不同個體提出合理化建議,保證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同時,學校強調團隊合作、團隊評價,以共同體協作的方式,共同實現預期目標,共同指向學生的和諧發展和全人成長。
德育理念:以和潤德、以合化人。
學校努力倡導文化德育,堅持以“和合”原理為指引,用“和合”文化滋養師生品德,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人格健全的現代公民。
共育理念:施教導民、上下“和合”。
社會上的所有人都是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會對孩子一生的成長發生影響。教育好孩子,需要先教育好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四十中人堅持以“和合”的價值理念,憑“和合”的精神,用“和合”的文化,教育引導社會公民,構筑包括學校、社區、家庭和政府部門在內的教育發展共同體,構建起了暢通的立德樹人“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