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孫灣小學 韋 文
學校對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十分關注,對教師的要求很嚴格,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從而保證教學效率的提升。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其中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數學計算,為以后更高階段的數學知識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生的自我行為約束力較差,相對來說不好管理,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調皮,對于這種類型的學生,教師要讓其對計算產生興趣,自發地進行計算,不能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這樣會使學生對數學計算產生排斥心理。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做到因材施教,也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加入游戲等,以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從而提高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專門留出半節課時間,在課堂上開設一場以小組為單位的數學比賽,選出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小組,給予組內學生一定的獎勵。比賽可以分兩輪進行,第一輪給出四道計算式子,如:33+36=,53+76=,85-28=,30×5=,讓學生舉手搶答,以期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反應能力。第二輪可以采用讓學生扮演動畫片人物的方式,在對應卡通人物的學生桌子上貼上數字,如:熊大27,熊二40,光頭強19 等,接著給出一些計算題,如:20+9,15+8,45-18,47-7,3+16,29-9,讓學生根據算式算出結果并找到結果對應的同學,將式子放在桌子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游戲比賽中感受到數字的魅力,激起對數學計算的興趣,提高計算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對運算規律、法則和口訣等進行背誦記憶,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計算時更快地得出結果,這需要教師對運算法則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理解并準確記憶,同時還需要多多練習。在熟悉運算規律之后,教師要給出相關練習,學生做的計算題越多,對運算法則的掌握就越扎實。
例如,對于加法、減法混合計算,如:21+43-11,55-34+15,43+39-3。在計算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這樣也可以準確算出結果,但是解題速度會慢一些。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看看能否根據相關運算規律使用簡便算法,這樣既能加快解題速度,又能提高解題正確率。教師要對學生多引導,教學過程中要有耐心,讓學生對計算式子多研究、多實踐,會發現數字的世界是很有趣的。
數學的計算都是有嚴謹的解題過程的,就算是簡單的口算題,也需要規范計算過程的書寫。教師應要求學生從剛學數學開始就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不能因為式子簡單就不細心,一定要將完整的過程寫上。在計算時,要看清楚運算符號,遇到混合式子要仔細觀察,千萬不能落下一步,以免結果出現錯誤,在得出結果之后還要進行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改正,過程的書寫不能潦草,要認認真真。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細心、耐心的品質,還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例如,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旁邊通常都會有一張草稿紙來列豎式計算,但是在所有題目都做完之后,檢查計算過程是否出錯的時候,往往因書寫凌亂而找不到題目對應的解題步驟。如果草稿紙上的書寫條理有序,在得知結果錯誤之后,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所以,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計算寫步驟的時候就井井有條,題號做好標記,對于一些長相類似的數字一定要寫清楚,其次,在解題前要先想好解題思路,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一定要進行驗算,發現算錯及時更正。
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需要數學教師的耐心指導,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提升,要給學生足夠的成長空間,在課堂上多提問、多練習,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在計算上遇到的難題,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數學計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