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新圩學校 陳金坂
小學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是將思維意識和實踐進行結合,是目前先進的科學教學理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完成建模思想的構建,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完成數學建模并加以運用,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水平。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學生的建模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建模思想,激發學生建模的興趣。比如,在小學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先通過小學生都非常喜歡的電視劇《西游記》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再根據“孫悟空將桃子分給三個小猴吃,該怎么分”的問題為引導進行討論,從而引出本課學習的知識要點。這樣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根據問題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在腦海中啟發建模思想的構建,進而為提升小學數學的水平奠定基礎。
怎樣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去關注的問題,每一個模型都是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建模教學時,應將小學生熟悉的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建立情境模式,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小學數學四年級《平均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建立這樣的教學情境:為了保護環境,教師利用周末讓學生收集礦泉水瓶,小紅收集了13 個,小蘭收集了11 個,小明收集了10 個,小花收集了14 個。(1)誰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最多?誰收集的最少?(2)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礦泉水瓶的數量是一樣的?學生分組合作,一邊算一邊畫,把數量多的補給數量少的。教師:剛才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出小朋友平均收集的礦泉水瓶是12 個,列出算式:(13+11+10+14)÷4=12。學生在這樣的情境模式下,不僅在討論的過程中建立了數學模型,還使感性認識得到提升,為以后建立建模思想的教學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的建模思想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得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各種問題和手段不斷培養學生建模素材的積累,讓學生頭腦中形成數學建模的相關思維,并逐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小學數學《認識圖形》為例,教師給每個學生發兩個一樣的三角形,并讓他們拼一拼,學生可能會拼出:三角形、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等,每一種拼法教師都讓學生一一展示。教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好朋友(出示長方形),這是什么圖形?學生:長方形。教師再輕輕一拉,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平行四邊形。教師:那誰來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呢?學生:對邊平行,對邊相等。教師順勢引入課程,借助學具或利用表格引導學生繪制平行四邊形。教師總結: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作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電動門、推拉門、掛衣架等等。隨即教師拿出四根小棍,讓學生擺出平行四邊形,學生動手體驗一下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主動完成數學建模,進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豐富了建模素材,培養了高水平的空間思維能力。
在數學模型的建立中,通常都是從一個抽象的事物中演變成一個實物模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結合抽象的數學思維展開實踐。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相關模型中找出知識點,并加以分析和總結,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模型的特點。以小學三年級《軸對稱圖形》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找找生活中所見的軸對稱圖形,如臉譜、雜技、折紙、樹葉、五星等,隨后讓學生動手操作,積極進行數學建模實踐,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將軸對稱實物與知識聯系起來,完成軸對稱的建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數學建模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能有效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并逐漸提高學生完成建模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的意識,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建模興趣,為今后高效的數學課堂構建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