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劉 倩
微課以形象生動的短視頻或動畫為主要內容,通過簡短精要的形式對某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課程內容理解的教學目的。
在導課環節,教師利用精心制作的微課,創設出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將抽象知識與具體形象相聯系,實現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
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內容為例,在導課階段,教師可以直接引入微課,快速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為學生播放精心制作的微課。大屏幕中,小精靈飛入畫面,提出以下問題:“從下面4 位小朋友身上,你們能夠發現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此時,學生紛紛回答:“每個小朋友拿了3 個氣球,那么氣球的總數就是3+3+3+3=12 個!”教師再一次提出問題:“我認為這種加法計算太麻煩了,還有別的計算方法嗎?”這樣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利用“4”與“3”這兩個數字思考,得出“4(小朋友數量)×3(每個小朋友擁有氣球的數量)=12”這一結果,最終理解乘法的意義,形成“利用乘法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
通過生動有趣的微課內容,創設出了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形式,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概念動態化、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抽象知識與具體圖像相對應,降低理解和學習的難度,為后續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微課具有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短小精煉的特征,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植樹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經典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學習難度。而利用微課教學,則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該數學問題的解題關鍵。利用微課將復雜的“植樹問題”進行簡化,利用圖文結合或動畫展示的方式,將例題轉化為簡明的線段圖,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三個點形成兩條線段”的數學原理,提出問題:“12 米長的道路,需要栽植3 棵樹,此時樹與樹之間的間隔是多少?”促使學生利用線段圖進行分析,發現“若兩端均種植樹木,則剩余一棵需要種植在中間,那么就是將12 米的路劃分成為2 段,得到‘12÷2=6’”,最終得到“間隔為6 米”的答案,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解題思路。最后,在微課中加入練習環節,將不同形式的“植樹問題”與動態化解題過程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可見,充分利用微課特點,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拆分和簡化,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進行針對性講解和突破,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微課進行翻轉教學,將課堂教學與課后復習緊密聯系,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查漏補缺、強化記憶、鞏固知識的教學目的。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這部分知識不僅綜合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等多種幾何圖形的數學知識,還融入了“切割”“增補”“對稱”等多種數學解題思維,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學習難度。此時,教師可以將配套的微課教學資源上傳到學校線上教學平臺或班級QQ 群、微信群中,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需求自主下載進行翻轉學習,從而將課堂教學向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延伸,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級,針對不同的能力層級編制對應的微課,然后引導和鼓勵學生下載相應的微課資源進行翻轉學習,從而實現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將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性進行情境創設、難點突破、翻轉教學,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