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江莊鎮中心小學 孫 新
數學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邏輯性較強,需要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如實物、情境、問題、活動等,適時予以思維的引導,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又培養、提升了其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以“認識圖形”的學習為例,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圓這些圖形,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認識這些圖形,可以通過情境教學展示小朋友搭積木的動畫,引導學生從中觀察積木,介紹積木的形狀。教師在黑板上貼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圓,啟迪學生介紹這些圖形,從而提升數學觀察能力,這是訓練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學生細致觀察、分析圖形的基礎上,再積極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如:實踐繪制、交流探究、成果展示等,訓練、提升學生認識圖形、識別圖形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宏觀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思維認知實際,遵循由易至難的原則、緊扣教學的重點來靈活安排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由表及里地逐步認知數學知識、原理,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停留在感性層面,在學習“認識圖形”時,先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搭積木”活動,提升學生認識圖形的興致,通過積木的形狀來初步認識要學習的圖形;在初步認識圖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動手觸摸積木,開展“找圖形”的游戲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立體感受;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展示教材的情境圖,讓學生開展“畫一畫”活動,依次介紹自己的實踐成果,即用哪些積木的面畫出對應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圓,通過親歷“面”從“體”上來的操作過程,訓練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密不可分,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應將相關的數學知識置于生活實際中,讓學生的認識在實際中更形象、具體,不斷激發其思維的潛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潛能。
如學習“認識圖形”之初,在組織“搭積木”的情境教學時,為了有效啟迪學生對圖形的認知思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說一說積木的形狀有哪些。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列舉出了多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圓形物體,如:文具盒、桌子、橡皮擦、飯碗、茶杯、儲物架、尺子等,而對于一些物品的形狀,學生會發生爭執,他們從自己看到的形狀出發介紹其形狀特征,此時,需要教師適時指導,對學生的多維思維給予肯定。
有效教學的開展,應積極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樂學且善學。教學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豐富的學習活動、靈活的學習方法等,都益于愉悅的學習氛圍的創設,易激發學生的愉悅情感,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及思維的靈活性,教學成效顯著。
在學習“認識100 以內的數”時,小學生上學期認識了“20 以內的數”,為了讓學生有效地認識計數單位“百”,認識100 以內數的含義,以“擺小棒”的游戲活動來引入新知。引導學生擺滿10 根小棒,并將其捆起來,啟迪學生思考:這一捆是幾個十?學生分析是1 個十,由此推出“10 個一是1 個十”。擺到19 時,引導學生思考:19 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學生很快回答是1 個十和9 個1,接著引導:若加1 根小棒,此時可以怎樣?學生:捆成1 捆,分析20 由2 個十組成。在這樣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通過游戲活動環節的層層引導,學習氛圍濃厚,由此自然過渡到100 以內數的認識學習。
小學生活潑愛動、思維活躍,在開展數學教學時,應從教材內容出發,靈活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情境教學、猜謎、游戲、競賽、合作探究、課外實踐等,讓學生樂于積極參與,在活動中不斷塑造、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實踐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
如在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時,先開展小組知識競賽——復習100 以內的數,第一輪讓一小組說數字,另一小組說數字組成,如62(6個十和2 個一);第二輪先說數字組成,再讓其他小組說數字。這樣既復習了100 以內數的組成,又為后面比較大小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在學習例題時,創設有關小松鼠和小白兔撿貝殼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從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數的組成、順序的知識,開展智慧比拼活動:比較誰拾的貝殼多,最后以兒歌的形式歸納總結比較大小的規律。
數學學科的邏輯思維性強,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學習成效,在實施教學實踐中,應積極拓展途徑,注重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迪、訓練,培養、提升學生的對應思維、假設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
以“有趣的百數表”學習為例,先組織學生開展“開火車”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完成表格填空。在學生斜著看填表格時,有的學生從左上方往右下方看來填,即11、22、33、44……有些學生從右上方往左下方看來填,即19、28、37、46、55……引導學生填完后,開展“我是小小觀察家”活動,即從中探求相應的規律。學生從左向右看,發現每次都多一個,且前9 個數的十位相同;若從上往下看,每次都多10,第一列個位上都是1,第二列的個位上都是2,依次類推。這樣學生通過多個角度的思維活動,探尋了百數表的規律。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實踐證明,將知識的學習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不斷豐富學生知識的生活應用,包括課內活動和課外實踐拓展等多種途徑,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學生的思維會更開闊,學習的主動性更強,探求新知的情感更強烈。
如學習“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時,教學之初,為了讓學生感受新知的學習和生活的密切聯系,首先通過日常生活來引入新知:讓兩位學生比身高,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合適的語言來形容比較結果,從正反兩個角度來介紹。接著,教師左手拿一支粉筆,右手拿一把粉筆,啟迪學生思考:如何用語言來形容兩手的粉筆的比較結果,反過來又如何形容?學生議論紛紛,從“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角度來描述。這樣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數感,由此很自然地引入描述兩數之間關系的詞語新知學習。
總之,在教學中應積極研討、實踐多種靈活多樣的活動,有效啟迪、開拓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靈活運用,真正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切實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