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三垛小學 朱滬平
作業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亦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抓住學生的興趣設計作業,變“負擔”為“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生活實際設計作業,將數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變化多種形式設計作業,用同樣的知識點設計出不同的題目,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能夠靈活應用知識點,實現對知識點的深度掌握。
愛因斯坦曾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有其獨特的心理特點,“愛玩”的天性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添加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能夠激發出學生寫作業的興趣,讓學生愛上寫作業,長此以往,不僅能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
游戲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在布置作業時,可以以游戲的形式設計題目,讓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體驗樂趣。比如,在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之后,可以將作業與游戲的形式結合,設置“找門牌號”的游戲,內容為:小貓接到小狗打來的電話,邀請小貓到它的家里去參加生日宴會并告訴小貓自己家的門牌號是196 號。可當小貓來到小狗居住的小區一看,這里的門牌號竟然都是一些乘法算式,如“13×16”“14×14”,小朋友們能幫幫小貓找到小狗家在哪嗎?像這樣,在作業的表面披上游戲的外衣,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寫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從思想上改變對學習的態度,寫作業的效率就能得到提升。
作業作為數學課堂教學在課后的延伸,承擔著輔助學生理解新知識的任務。而將抽象的數學內容和具體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布置作業,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新舊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比如,在學習完“長度單位”之后,可以這樣設置作業: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單位長度來寫一篇小短文,并在下一次課中進行分享。有一名學生這樣分享:“每天我都要走900 厘米的路才能到學校,學校路邊有的樹木2 分米,有的樹木3 分米,高高低低參差不齊。到了學校,教學樓有5 米高,有5 層……”在此過程中,有同學哈哈大笑。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名同學在哪里出錯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忙訂正吧!”首先引導學生明確“100 厘米=10 分米=1 米”這個等量關系式后,再引導學生認識1 厘米有多長,可以讓學生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的指甲蓋、手指的長度,小的事物的長度基本都用厘米來表示,之后引導學生認識米的概念,可以要求學生站起來,邁出兩步的距離大概就是1 米。這樣將數學作業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長度單位的意義和用法。
豐富的作業形式能為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在讓學生感到新鮮感的同時,還可以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比如,在布置“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課后作業時,可以設置“小壁虎找尾巴”的游戲:有一群小壁虎在逃脫危險時折斷了尾巴,他們都是10 歲的小朋友,身體上的數字和尾巴上的數字之和是他們的年紀,請小朋友幫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尾巴。不僅如此,還可以將題目改成已知小壁虎們的身體和尾巴上的數字,讓小朋友猜猜壁虎的年紀有多大。除了在作業的解題形式上做出改變,還能在寫作業方式上做出改變,布置動手作業等。比如,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可以讓學生在家中尋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物體,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些正方體,并留意每個對應面的位置,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以后解幾何題打下基礎。豐富的作業形式不僅能讓學生對作業保持新鮮感,還能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總之,在作業的布置方面,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發展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來引導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培養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同時利用豐富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