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特殊教育學校 馮海燕
北師大教授顧明遠認為:發展特殊教育就是尊重人的多樣性。殘疾兒童是一類特殊群體,為了給他們提供有質量的教育,我積極構建個性教學模式,助他們在數學的天空騰飛。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自主學習的保障,親和的關系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學習活動之中。
特殊兒童多數心理比較脆弱,為了幫助他們敞開心扉,我主動走下講臺,與他們近距離接觸。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故意穿上一件格子衣服,問學生:“同學們覺得老師身上的衣服漂亮嗎?”學生紛紛表示:“老師的衣服真美!”交流中,師生關系變得融洽,學生的心門得以打開。
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我們首先要設法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活動之中。
創設生活情境是數學教學的第二步。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構建開放多元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學生贊美了我的衣服后,我趁機問道:“老師的衣服美在哪里?”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老師這兒還有許多美麗的圖片,同學們想看嗎?”接著,我用課件展示了生活中的建筑物、蝴蝶等圖片,學生被有趣的圖片吸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所獲得的信息有90%來自眼睛。”因此,無論是自閉癥的學生還是智力障礙學生,我們都要引導他們在觀察中學習、思考。
觀察感知是個性化數學教學的第三步,該環節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去感知圖形的特征,初步認識知識。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了生活中具有對稱特點的物體后,給學生展示了一張對稱的樹葉,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接著,我把這張樹葉沿著中間的葉脈對折,再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葉脈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導出課題。在該環節中,我指導學生有序觀察,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左右重合”的特點。
“聽容易忘記,做容易理解。”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親自實踐,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與能力。
做思結合是個性化數學教學模式的第四步,該環節意在依托實踐操作,通過實踐與思考相結合,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通過對折樹葉的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對稱;接著,我給學生提供了樹葉,讓他們親自動手折一折、看一看。學生通過親手操作體驗理解,發現了對稱的規律,理解了知識。
“溫故而知新。”練習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練習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通過練習鞏固舊知,拓展新知。
鞏固拓展是個性化教學的第五個環節,學生通過在豐富的練習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運用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當學生探究建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我設計了頗具特色的“智勇闖關”練習,“辨一辨”訓練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辨識能力,“找一找”練習引領學生感受“兩邊完全相同”的對稱特點,“補畫”活動鍛煉了學生應用軸對稱圖形知識的能力。三組活動既富有趣味性,又體現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成果。”數學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的宗旨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提高生活品質。
升華境界是個性化數學教學的第六步,該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展開審美創造,升華學生思想境界。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在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整齊美觀、理解軸對稱圖形特點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制作軸對稱圖形,美化我們的教室。學生紛紛開動腦筋,一張張富有創意的作品在他們的小手中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