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存友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入情?!睂懺姳貏忧椋x詩總關情,這似乎已成為鐵規定律,但詩歌教學如果只是關注情就會顯得太單薄。我認為詩歌教學一定要有厚度,所謂厚度,就是語文教師站位要高遠,要立足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關注學生終身可持續的發展。學習目標的設立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體會到詩人所抒之情、所言之志,還要探究產生這樣的感情或志趣背后的文化沃土,也要關注這首詩對于教材、對于學生有哪些獨特的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組織教學就會避免把詩歌教得太“單薄”。聽了賈璐老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我感慨頗多,獲益匪淺,也更加堅定了以上教學理念。現結合本課和自己的教學經驗,筆者就詩歌教學中容易被忽略的幾個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詩歌教學要注重朗讀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考試一般不會考朗讀,也很難評價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也覺得指導學生朗讀簡直是浪費時間。所以,課堂上不知從什么時間開始沒有了讀書聲,教師事無巨細地分析文本,學生認認真真地記筆記。理解并背誦、默寫代替了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即使有點書聲也是急功近利地背誦。
然而,賈璐老師的這節課卻非比尋常。一節課中豐富多樣而又富有層次的朗讀占據了課堂上的很多時間。初讀正字音,再讀明節奏(讀出輕重緩急,讀出韻味),三讀出感情。層層遞進,且每一次讀都有對應的評價標準,并包含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小組互評等多種形式,真正做到了教學評的一致性。在形式多樣以及目標進階的朗讀過程中,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在逐步加深,詩歌的特點在逐步明確,學生的素養在逐步提升。
二、關注詩歌形成的時代背景
詩歌教學很多情況下都會用到“知人論世悟詩情”的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大多會通過對作者的身世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情感內涵。但如果僅僅滿足于讀懂感情,不去探究感情背后的原因是不夠的,是無法完成從“一首”到“一類”的遷移的。
本節課學生通過朗讀、說詩意等環節已基本了解詩人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面對奇寒的塞外天氣,作者沒有流露出對邊塞將士苦寒生活的同情;面對武判官歸京,詩人雖有留戀之意卻沒有送別的悲傷之情,最多有點面對苦寒環境和征戰沙場、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等遠大使命等形成的困境里那難以明說的微微惆悵。但是,詩人沒有被低落的情緒圍困,反而沖破嚴寒苦澀,透露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這些似乎不合情理,但悖論之處往往掩蓋著真相。本節課從文本的縫隙入手,從邊塞詩的形成原因談起:“本詩成于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的大唐盛世背景,西北邊塞卻屢有戰事。男兒都以上陣殺敵報效祖國為榮,而出身沒落官宦之家的岑參,更有闖蕩邊關建功立業以興復祖上榮德的責任和使命。再加上他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心態比較積極樂觀”。
這樣把教師帶領學生從政治文化的根部尋找詩歌浸潤的時代歷史風貌,帶回到詩人落筆的那一刻體會當事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很多真相便會浮出水面。這樣使用知人論世的手法學習和解讀詩歌,學生不僅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了;同時,能夠以點帶面,以篇連類,明白不僅這一首詩格調積極樂觀,所有的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人基本都浸潤著盛唐氣象的豪邁氣概。
三、打通古典詩歌與新時代的壁壘
當代的中學生要重視經典,不僅是因為經典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價值,也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肩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使命,更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讓經典詩歌在新的沃土上煥發新時代的光彩,開出更加燦爛的花。但經典詩歌往往因其與學生生活的時空差異較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且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古人的生命體驗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很難有用武之地。所以,教師要架起古典詩歌與當代社會之間的橋梁。
比如本詩詩歌凝練的語言、多種環境描寫的方法、留白的藝術手法等特色都是較好的寫作資源。賈老師巧妙地抓住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中的資源優勢,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練筆,向經典汲取營養。既可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及其寫法的認知,又能夠學以致用,提高時代新人鑒賞乃至寫作詩歌的能力,培養其超脫物質現實的“審美鑒賞和創造”這一核心素養,將經典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四、勾連單篇詩歌與組詩之間的紐帶
詩歌往往篇幅短小,內容較少,如果僅僅關注單篇很難讓詩歌教學在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過程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如果將一篇詩歌與其他一篇或多篇詩歌對比閱讀,那單篇詩歌的作用就會顯著提高。對比閱讀的方式有很多,如同一時期不同詩人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同一題材不同主題的作品進行比較等。
本節課賈老師在導入過程中從引導學生背誦積累邊塞詩入手,喚醒學生對邊塞詩的初步印象,同時又為后面了解邊塞詩產生的背景做了一些鋪墊。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特點時與柳永的《雨霖鈴》進行對比,學生就會很容易體會到本詩 “哀而不傷、苦而不悲”的特點,為下一步探究詩歌風格形成的文本構造和外部成因做了很好的鋪墊。
五、文本解讀注重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
任何一首詩都不是單篇的存在,一首詩選入教材一定有編者的意圖。一篇優秀的詩文往往有很多可以學習和探究的要點,若要面面俱到,不僅時間上不允許,學情上也不現實。所以,教師一定要站位單元進行教學,思考本詩為什么放在本課或為什么放在本單元這一位置。部編人教版《語文》教材采取的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建立了“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這既強調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保證了學生在一課一得的基礎上進行語文綜合素養的基本訓練,實現從知識能力到過程方法最后到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具有梯度和適應性。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解讀,在定位本單元的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確立本首詩在本單元要起著什么作用,以便確立本課的學習目標。
只有站位單元,我們才能從眾多的語文要素中析出哪些才是這一節課應該完成的任務,哪些才是這首詩歌應該承擔的作用。比如,賈老師在備課時關注課標,關注教材,關注單元目標,明確本節課需要完成的目標,并為完成這一目標設置了幾個學習和評價任務,等等。這些都是把單首詩作為一個系統讓學生學習,而不是單獨的個體,這樣一個個單篇的教學最終就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成“教師教-學生學-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互促進和提高的系統。
鑒賞和評價是中學生詩歌學習的難點,然而,我們每一節課都在訓練,甚至訓練三年,學生還只能是摸到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傳統詩歌學習也許可以應對舊題型,但因為高考改革的倒逼和甚囂塵上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強調,使得現在的詩歌考試考查更加重視學生思維路徑和方法的呈現,往往直接給出某首詩的藝術手法或某位詩人的詩歌風格,讓學生反向推導相關知識點的得出過程。更進階的考查方法是給出不同詩、詞乃至文章的同類型主題,如2021年鄭州一模卷的第18題:“面對人生困境,歐陽修、韓愈、秋瑾有著不同的表現,請你聯系這些表現探究他們身上相同的精神品質。(5分)”考查學生的群文閱讀和比較分析,乃至學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對詩歌鑒賞學習進行追溯根源、由點及面、由篇到類的系統化建構是非常必須的,在這一點上,賈老師做了很好的示范。如先舉了一個例子,由例子總結方法,再讓孩子用所習得的方法去實踐。這種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策略,學生一課一得,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孩子鑒賞詩歌的能力將會逐漸提升。
總之,賈璐老師的這節課是很踏實的一節課,很厚重的一節課,很成功的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