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西亭學校(廈外集美分校) 吳娜玲
“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60 米”“482+650=1131”“兩輛車上共坐了103 人,如果大車上增加5 人,小車上減少4 人,這時兩輛車上的人數一樣多,那么原來這兩輛車上各坐了多少人?答:大車上坐了105 人”……諸如此類的錯誤層出不窮,這是為什么?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以致無法發現錯誤。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事半功倍,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優,而不良的學習習慣則是學生學習路上的絆腳石。在數學學習中,學會驗算就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認為,要讓學生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必須讓學生懂得驗算的方法,并通過驗算獲得成就感,這樣才能激發和鼓勵學生積極去驗算。所以本文我們就談談如何進行有效的驗算,如何指導學生學會驗算、愿意驗算。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大多數不是因為知識點不理解,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與技能。我經常和學生說:“不要在‘戰場’上不戰而敗,那是最冤枉的。你磨刀霍霍,但卻由于一開始就看錯題目,以致所有的回答都是無用的,那就白費功夫了。”因此,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的第一步,就是必須看清題目要求。這里筆者還有兩個經驗要與同仁分享:
第一,大體瀏覽題目。我記得小學時有一次考試得了99 分,高興的同時也很懊惱,怎么會被扣掉一分?大體瀏覽了一下題目,發現是一道在文中畫線的題目,由于我的粗心大意而漏做了,從那以后,每次做完卷子,我都會先大體瀏覽一下試卷,看是否每道題都做了,有沒有漏題,甚至漏頁(整頁未做)。當我成為老師后,我也把這個經驗教給我的學生。
第二,跳脫思維定式。人總有思考的盲點,為了避免思維定式帶來的錯誤,驗算應講究多種方法,如題目是乘法,我們用除法驗證,或者是用算出來的答案代進去算,看能不能得出題目中所給出的條件。驗算的方法不拘一格,正如俗語說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學生計算經常出現的錯誤五花八門,如數字或運算符號抄錯、計算方法不過關、運算定律隨意使用……計算雖然簡單,卻錯誤百出,驗算就是減少計算錯誤的法寶。因此,驗算過程中要求學生規范做法,具體如下:
1.在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的前提下,對照題目,確定數字、符號是否謄寫準確。
2.養成估算的習慣,尤其是一步運算,估算可以較快地限定數的范圍,快速判斷運算是否正確。
3.靈活驗算方法,采取不同的方法來驗算,如原題是加法,驗算可以選用減法,通過逆運算,提高驗算的準確率。
4.會用運算定律。學了運算定律后,學生經常濫用定律,如25×0.8+0.2,很多學生會先把后面加起來,再算乘法,導致錯誤。因此,在使用運算定律前,要觀察算式中的數字有什么特點或聯系,選擇合適的運算定律。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是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首要特征與發展趨勢。數學問題來自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驗算可以通過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來判斷。
比如課本中的一道題目:小組內有五名同學,他們的身高分別是158 厘米,156 厘米,160 厘米,162 厘米,164 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正確答案是160 厘米,但仍有部分學生寫成160 米。這說明學生沒有好好檢查,沒有聯系生活經驗。因此,我讓學生想想自己的身高,從而明確160 米這個答案不現實。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對于此類問題的驗算,如果學生能夠把它放到生活中來,把它轉化為生活中自己較為熟悉的事物,那么驗算就水到渠成了。
在具體的驗算中,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同樣,驗算習慣的養成并非一節課所能解決的,教師要把驗算方法當成知識點一樣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經常對學生提出驗算要求,并檢驗驗算是否科學有效,要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激勵學生驗算。當學生表現好時要及時肯定、鼓勵,讓學生感受到通過認真有效的檢查驗算能收獲成功,體會到驗算的魅力,樂于學習并應用驗算。我相信,只要老師堅持不懈,學生終能逐漸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