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屬宿遷實驗學校 王中林
教育原本就是為了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我們從實踐中取得經驗理論,從做中學。生活是教育的老師,生活的性質、內容決定了教育的內容,陶行知說:“過什么生活即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即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授的是生活中的教學問題。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處,并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進入小學后,許多學生仍然有很強的依賴性,學習很被動。
在課堂上,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不到重點或聽得不完全,課后也不能及時完成作業。
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數學最大的硬傷就是識字量少,老師讀題,知道答案,但在作業上就不知道怎么寫了。另外,有的學生專注力差,理解能力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要點。
在一年級,常見的問題是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低。我在教新課的時候,經常會鼓勵學生,利用數碼卡、公式欄、快節奏的計算練習等,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
一個孩子生活在激勵之中,他就能慢慢地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當中,他就能慢慢學會自愛。有時候,真誠的微笑和熱烈的表揚可以轉化為兒童的無限動機。因此,我們必須要精心呵護每一顆幼小而脆弱的心靈。
教書育人的本質在于使每個孩子都有力量并盡可能地發揮出來,讓學生享受到腦力勞動帶來的勝利喜悅。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光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學情制訂授課方式。
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情,我們可把學生分成五組。第一組是最好的學生,他們可以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解決各種問題。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說,我們不但要完成書本知識傳授,還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戰性的題。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學業,還能解決稍微難一些的題。第三組學生能獨自完成中等難度題型,但對繁雜的題目偶爾解答不出。在教授這類學生時,可適當拔高,增加題量。第四組學生解決問題的速度很慢,往往會答非所問。對這類學生切不可著急,應慢慢引導,多鼓勵,一點點進步。第五組學生是少數學生,他們完全沒有本領應付這些中等難度的題目,教師要對這類學生專門制訂方案,另選一些題目,這類學生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指導。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互動,當學習新知識時,這些知識常會與舊知識前后聯系,在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要及時地梳理,教師還需要多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
例如一年級下冊學習“元、角、分”,小朋友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貨幣,只有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做題的時候沒有清晰的思路,出錯率比較高。又比如三年級下冊中的“平年、閏年”一課,有少部分同學壓根不知道怎么區分平年與閏年,一年中有多少天,有多少個大月和小月。
正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我們更加要觀察一個簡單的事物背后隱藏著哪些數學信息。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更加注意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布置一些有挑戰性的作業,例如在超市購物時,可以讓孩子計算食品價格,幫助結賬。
數學需要活躍的思維,數感不只是對事物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用數學的思維讓學生接觸社會,增加生活元素。教師當好引領者的角色,還原本真,還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