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炎武小學 顧 超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依據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創設生長型課堂,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在生長型課堂上,首先,教師是組織者,學生具有充足、自由的交流或思考余地;其次,教師又是傾聽者,可以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討論;再者,教師又是引導者,幫助學生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將課堂展示的機會真正還給學生,當好組織者,為他們創立一個生長型的課堂情境。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勇于思考,提出疑惑,將課本內容的范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去。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層次遞進的問題,使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取知識;針對偏思考性的習題,教師可以設置具有一定坡度的習題,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在生長型課堂中得到相應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的知識后,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校園里有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坪,底邊長12 米,高9 米,它的面積是( );還有一塊三角形花壇和它面積相等,高也相等,這個花壇的底邊長是( )。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引導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掌握,并且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區別。兩個問題的難度明顯有差異,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基本題,主要考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邊×高,而第二個問題就深入一點,需要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邊×高÷2,掌握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從而能夠反過來計算出三角形的底邊。
小學數學生長型課堂里,老師要切實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設計層次遞進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在學生逐步完成幾個問題后,能夠理解雙基知識,進一步實現數學知識儲備的跨越,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應當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入手,向學生提供數學活動展示的機會,幫助他們動手實踐,主動地探究與合作,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培養思維能力。
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多動手,通過探究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因此,對于生長型課堂,教師需要首先從引發興趣開始,廣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教師是良好的傾聽者,進入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及時“點火”,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鼓勵他們勇于發言、大膽討論,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出來,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了各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出“如何計算學校操場面積”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站到操場的看臺上面仔細觀察,發現操場的形狀是規則的兩條直跑道加兩個半圓彎道,只要測出直跑道的長度a 和操場的寬度b 即可,ab 是直跑道對應的操場面積,圓周率π×(b÷2)2就是兩個弧頂對應的面積,二者相加即是操場的總面積。
小學數學生長型課堂要從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入手,廣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后續發展,更培養了他們數學應用思維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生長型課堂中,如何控制好課堂中突然發生的“意外事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日常教學中總是會產生課堂突發情況,這時候教師要利用好它們,給學生帶來喜出望外的體驗,及時指導學生舉一反三,這一點非常關鍵。
例如,在講解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后,需要學生能夠正確區分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的區別。“一塊正方形的瓷磚,邊長是40cm,面積是( )”,有的同學就錯誤地列出算式:40×4,教師及時追問:這個瓷磚的周長是( )?學生頓時開悟,發現自己對于面積和周長理解錯誤,懂得了它們的區別。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利用好課堂上突發的新情況,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在課堂預設的基礎上形成了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學生也很快掌握了課本知識內容。
綜上所述,要創設生長型課堂,教師需要分別做好組織者、傾聽者和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積極引領作用,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設計層次遞進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揮、獨立思考;其次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廣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最后要及時利用好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總之,創設好生長型課堂,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