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邵店鎮中心小學 徐 潔
在教育領域中,為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師通常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學業評價。表現性評價就是根據學生平日的表現進行評價,也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實際任務的完成率評價,表現性評價有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首先,數學教師在實施表現性教學評價時,應該明確自己實施評價活動的主要目的。其次,無論何種形式的評價活動,目的之一都是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必須要明確究竟需要評價學生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要率先制訂評價項目,力求讓學生在這些方面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比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數的認識與運算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因為兒童認識數學是從認數和計算開始的。所以在實施表現性評價時,教師應該確定如下評價指標:學生是否了解在具體情境中數的意義與價值;學生是否能運用所學過的算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是否能用數學語言來解釋、闡述和證明自己的運算。
正如上文提到的,表現性評價活動是圍繞著某個任務展開的,所以設計實際的教學任務就成為評價活動實施的關鍵。
借助解釋性任務可以評價學生對某個知識是否已經建構了比較正確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張畫好的統計圖,并提問:這個統計圖是用來表示什么的?可以給這張圖起個名字嗎?說一說你根據這個統計圖所能聯想到的事情,并說出理由。顯然,想要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僅僅知道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對整個統計圖的結構進行把握,還要學會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生活中的某個情境巧妙結合起來。這樣的表現性任務可以反映出學生對統計知識的了解情況,同時還能體現出學生是否具有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何為設計性任務?就是指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設計一個作品或者活動的方案,進而評價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小張買了一只小花貓,他想親自給小花貓做一個溫暖的窩,他在家里找到了一塊長1.5 米,寬3 米的木板,但是他不知道該如何設計一個貓咪窩,你能幫幫他嗎?這就是一個設計性的任務,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張卡紙,讓學生設計比例尺,用卡紙的輔助完成貓窩的設計。在這個任務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設計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猜測、制訂的計劃以及完成效果。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全過程的了解,就是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的依據,只有從過程到結果都得到重視,學生得到的評價才能更全面。
所謂的條件性任務就是給學生呈現一個不完整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將任務情境補充完整,進而解決問題,從而考查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表征深度。比如,在學習“路程、時間和速度”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道未完成的題目,并希望學生根據圖示設計問題:汽車開出去5 分鐘后,卡車出發了,它們在距離起點700 米的地方相遇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同,如:汽車和卡車誰開得快?這類問題可以定位水平層次1 級,是最普通的基于文字描述就可以提出的問題。汽車、卡車的速度分別是多少?它們之間的速度差是多少?這種問題可以定義為水平層次2 級,意味著學生在明確題目表述大意以及水平層次1 級的問題后提出的更深一層的問題。假使汽車出發5 分鐘后,卡車去追汽車,卡車應該保持什么速度才能在500 米內追上卡車呢?這意味著學生已經有意無意地采用了“否定假設法”,這種問題可以定義為水平層次3 級,問題的創新性水平較高,我們可以認為學生已經具備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學生補充條件的層次是教師表現性評價的依據,所以條件性任務無疑是滲透和應用表現性評價的重要方式。
總而言之,在小學深度學習教學中滲透表現性評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表現性活動豐富的課堂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分析、參與評價、反思修正、合作建構。表現性評價滲透進小學數學教學中,更具有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