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銅山區鄭集實驗小學 李龍顏
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在農村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作圖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點關注學生作圖思想的培養。
由于數學學科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時會感到困難和有壓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在小學階段,教師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小學階段中高年級數學課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農村小學教師要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教師不能過于注重教授知識,而忽略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陷入被動的局面。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只注重對知識概念的分析,就難以讓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吸收,影響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在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作圖法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作圖法構建思維導圖,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有步驟、有條理性的學習,這樣能夠避免出現知識點遺漏的情況。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利用作圖的方法能夠將問題分析透徹,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將抽象化為直觀,將復雜化為簡單,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標是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在利用作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利用了知識的遷移過程。作圖法能夠讓學生將原來的舊知識聯結新知識,從舊的知識中構建與新知識的聯系,將舊知識的理解運用到新知識的理解上,從而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十分關鍵,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而且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小學高年級的數學習題中,題目內容比較簡單,但是考查形式比較多變,利用作圖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將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解決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畫圖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提供的信息,以此幫助學生透徹理解題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在新舊知識的相互轉化中,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
以畫線段圖的方法為例,教師在日常學習中應該加強學生的畫圖訓練,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利用畫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解決“年齡”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來表明題意: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24 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4 倍,那么小明多少歲,爸爸多少歲?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如果運用二元一次方程來進行題目的解答,那就應當先設小明為x 歲,爸爸y 歲,而后根據條件得出方程:y-x=24,y=4x 解方程,得出小明8 歲,爸爸32 歲。但是有些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對數字之間的聯系認識不清,這時教師就可以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來表明題意。再例如,在面對分數問題的解決:一個書店在晚上六點之后走了四分之一的人,晚上九點后走了三分之一,最后還剩下250 個人,問之前書店一共有多少人?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畫線段圖的方式進行解決,可以將書店里的人用一條線段來表示,然后通過題目的提示在線段中畫出標識,可以清晰地看到整體人數的變化,建立出對應量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和做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日常的教學中,畫圖方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利用畫圖的方法能夠將問題與簡單的圖形聯系起來,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且其中蘊含的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包含許多圖形和面積的題目,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夠,想象能力也不足,對一些稍微變形的圖形會產生困惑,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畫圖、分割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圖形進行探究,將圖中的信息直觀地表達出來,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理解題目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在解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解決周長、面積的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作圖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更好地對問題進行理解。如:“有一戶人家的地是正方形的,在屋外有一個長方形的豬圈,豬圈的一角被房子所占據,豬圈長50 米,寬30 米,屋子長20 米,問豬圈的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列式計算為50×30-20×20。但是部分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可能會對復雜的題目有所疑惑,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的形式解決問題,可以先引導學生用長方形來表示豬圈,在長方形中標識出題目所給的信息,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理解。在問題解決之后,還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讓學生能夠靈活地解決一些普通的切割問題。
用活動的形式來增加課堂的實踐性,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而且在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動手經驗不足,但是模仿能力較強,處于邊模仿邊學習的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活動的形式來開展課堂教學,這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同時還可以拉近師生關系。
通過“數”“形”結合,使得抽象的文字語言變得更為形象,學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這便是作圖的基本策略。除此之外,利用作圖方法能幫助學生深度剖析題意,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整個過程具有趣味性,避免學生感到枯燥。利用作圖方法解決數學問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學生能夠收獲豐富的情感體驗,比如下面這道題目:某公園有一個長8 米的長方形水池,隨著客流量增多,公園打算擴建水池,在原長的基礎上增加了3 米,此時水池面積增加了18 平方米,請問水池原面積是多少?學生聽到題目后一時難以理解,所以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理解題意,這時便可應用作圖方法,使得學生更好地解答題目。在圖形的幫助下,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題意,也就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作圖解題的習慣,使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形象,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數學學科是一門有著較強邏輯性和抽象性的課程,小學階段的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對課程知識進行透徹的理解和分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通過畫圖的方式,能夠將原本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快速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