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琴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永寧鎮人民政府 甘肅平涼 744613)
隨著社會與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健康綠色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型農作物栽培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了農產品的高產,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各地相關農業部門應該加強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通過提高推廣人員專業知識水平、拓寬農業技術宣傳渠道等方法推動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中存在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要想改變當前的局面,必須推廣現代化農作物栽培技術,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減少化肥以及化學藥劑的施用,從而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現代化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土地資源以及水肥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的品質與產量,同時保障食品的安全。并且,在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程中,需要引進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優化與配置,進而提高整體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
從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農作物栽培技術對于種植人員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尤其是在技術推廣與宣傳方面,更是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夠落實。但是與傳統農產品相比,現代化農作物栽培技術生產出的農產品價值更高,更符合市場的需求,受到市場的歡迎,體現出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使用現代化栽植技術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的品質與產量,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這樣的農業發展形勢符合我國鄉村振興發展的基本政策要求,同時體現出較高的社會效益,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能夠保障農業安全生產,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業栽培與生產過程中大多數使用的還是化學防治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優勢在于見效比較快,能夠及時防治病蟲害。但是,長期使用化學藥劑會對周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同時還會導致病蟲害出現抗藥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除了化學防治技術之外,還應該采取多種病蟲害防治技術開展綜合防治管理工作,同時結合生態調控以及物理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促進區域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栽培人員應該根據當地種植環境以及種植需求選擇合適的農作物品種,才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選種的時候,栽培人員首先應該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種植條件,比如氣候與土壤條件等對農作物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其次,栽培人員在農作物品種選擇的時候應該盡量挑選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品種,才能夠有效降低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率,防止農作物減產的情況發生。
除了播種階段的種子品種選擇之外,栽培人員還應該進行種子管理,將其中殘缺以及發霉的種子挑選出來,保證種子的合格率。栽培人員在播種的時候還應該多加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并科學選擇播種的方式與數量。針對農作物栽培的施肥管理階段,栽培人員應該遵循科學的栽培管理理念,將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進行合理配比,并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增施配方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
只有遵循科學的栽培管理理念才能夠實現增產增收,因此,栽培人員在選擇種植環境與地塊的時候應該提前進行歷史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進而確定最佳的播種時間與栽培環境。成功播種之后,栽培人員還應該定期進行除草與施肥管理,優化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栽培人員還應該注意控制農作物的種植密度,開展合理密植,這樣才能夠保證農作物的養分供給,實現高產。合理密植的目的就是保證不同植株的養分獲取,尤其是在農作物的生長期,如果種植密度不合理,就會導致植株難以獲得充足的養分與光照,最終難以達到生長預期。針對不同地區存在的氣候差異,栽培人員也應該將其考慮在內,如果當地的水分供給能力較強,那么栽培人員可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如果當地的灌溉能力不足,則應該適當降低種植密度。種植密度的合理把控才是保障農作物生長的關鍵[2]。
從當前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來看,化學防治技術應用的范圍最為廣泛,效果也更好。要想保證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效果,栽培人員應該針對農作物的生長特性以及生長環境進行分析,根據病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除此之外,栽培人員在使用化學防治技術的時候還應該意識到化學藥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在化學藥劑的使用中嚴格控制其實際用量,在實現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比如,當栽培人員面對蛾類病蟲害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氯蟲苯甲酰胺化學藥劑,并根據該區域病蟲害的嚴重情況調整藥劑的用量,提高防治的效果[3]。
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改善化學防治技術帶來的環境污染情況,同時也能夠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應用。與化學防治技術不同,物理防治技術主要使用物理機械設備進行病蟲害的防治處理,通過破壞害蟲孵化環境以及生長環境的方法抑制其生長。這樣的防治技術不會影響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能夠起到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值得被推廣使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蟲害類型都能夠使用物理防治技術進行治理,該技術的應用范圍比較有限,對此,農業技術人員可以根據病蟲害的類型與特征選擇其他的防治技術,同時還應該在當前物理防治技術應用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開發全新的物理防治技術,擴大該技術的治理范圍。比如,栽培人員在種植過程中可以使用高溫浸種的方法對蟲存活與生長的環境進行破壞,這樣就能夠降低害蟲的存活率,進而提高防治的效果。
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原理就是利用害蟲的天敵消滅害蟲,這樣就能夠起到防治的效果,同時還能夠保護當地的農業生態環境。與其他兩種防治技術相比,生物防治技術的起效較慢,需要長時間的使用才能夠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針對不同類型與特征的病蟲害,栽培人員應該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技術,采取綜合治理,實現對當地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4]。
農業生物技術是農業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其重點研究內容為基因定向編輯與新蛋白克隆,在此基礎上實現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逐漸在該項技術上擺脫國外的專利限制。其次,技術人員也在不斷研究生物學集成創新的相關理論與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研制智能農業合成生物技術產品。除此之外,技術人員還嘗試利用機器學習的策略構建全基因組選擇的育種模型,并設計擁有自動化、智能化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統,幫助技術人員進行基因選擇與決策。在生物技術方面,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農作物以及畜禽育種芯片,通過芯片研究不同基因組結構與特征,最終實現全基因組選擇技術[5]。
智能農業技術的研究重點一方面體現在農業儀器以及感知元器件的設計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大型農業大數據數據庫軟件的設計與完善,技術人員通過知識服務等算法不斷完善服務平臺的功能。其次,技術人員還在不斷開發農業綜合信息智能服務平臺、農業資源智能監管平臺、農業資源調度管理平臺等不同的平臺系統,這樣就能夠細化農業生產管理的過程,實現生產、經營、管理與服務的全過程信息交互與智能服務。除此之外,技術人員還在不斷開發智能種植生產系統、智能畜禽水產養殖系統等產品,通過智能管理的形式實現農業環境的優化決策控制,構建綠色健康的農業技術運用系統,踐行綠色農業的基本理念[6]。
綜上所述,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保障食品安全。因此,栽培人員應該掌握農作物栽培技術的要點,采取綜合性的病蟲害治理方案,重視土壤污染問題,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