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敦煌市敦煌中學 陳 平
焦慮會導致學生在考試期間產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最終造成令人失望的結果。學生在高中數學考試,尤其是高考中產生焦慮的最大原因是學生意識到高考對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的重要性。教師要做的就是疏導和緩解,在肯定和鼓勵的同時給出實用性的建議。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這里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建立自信心的心理暗示。由于學生每天面對無數的數學題,他們幾乎身心俱疲,因此,首要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心理暗示來自教師。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表現做出正面的評價,不僅僅是話語上的,更重要的是動作上的。例如,教師可以在考試前給學生平時的表現做出一些肯定的評價,可以適當點頭,并且眼神要看著這位學生,點頭代表的是肯定和贊揚,眼神代表的是一種看好的態度,學生接受這種心理暗示信號的同時就會對自己產生一定的信心,從而緩解焦慮。為了突出這種心理暗示,教師可以將自己對學生的稱贊和鼓勵重復幾次。
產生焦慮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認為自己學不好數學。學生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沒有規劃好數學學習的時間,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產生焦慮。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數學學習時間。
學生每天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問題,很多學生下了數學課之后忙于其他事情就會忘記解決,積壓久了就會產生大問題,等學生想起來就會認為自己好多問題和知識都不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記錄下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給出了自習時間,學生要抓緊時間問教師;如果課程時間緊張,學生就可以問一問班級同學;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請教其他人。除此以外,學生應該每周制訂學習計劃。教師布置的作業不是每一道題都要做,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只做針對自己的薄弱點的習題,這樣就可以節約時間,攻克難點。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要盡可能發現自己每天學習數學的最佳時間,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時想破腦袋都想不出的題目就可能迎刃而解,這種方法無疑會增強學生的數學實力,從深層次緩解學生的壓力。
即使學生會面臨很多的數學考試,但是焦慮的心態就是無法解決,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由于緊張,大腦一片空白。對此,教師應當為學生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答題過程。
當學生坐在考場面對一份試卷的時候就要形成這樣的認知:我會遇到不會的,但是我要盡可能得到分數。整體把握“四先四后”的原則:首先是“先易后難”,學生要學會先做簡單題,再做難題,確保簡單題得分后再花費時間解決難題。其次是先熟后生,學生要先和“熟人”打招呼,很快知道方式方法,但是對“陌生人”需要了解之后再考慮方法。再來是先小后大,學生要先做信息量和運算量小的題目,再做復雜的大題。最后先高后低,學生要選擇分數高的題做,即使在考試的后半段,如估計兩題都會做,則先做高分題;若估計兩題都不易,則先就高分題實施“分段得分”。中間做題的時候注意“審題要慢、解答要快”的原則,審題是關鍵,在快的基礎上學會穩扎穩打。在做一些難題的時候可以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如果一個問題有很多步驟,中間幾步不會的時候,可以選擇跳過,因為判卷老師是分步驟給分的,如果第一問不會,就可以用第一問的結論去解答第二問。以上的方法都是非常實用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考試的目的不是難倒學生,而是為了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薄弱點,進而查缺補漏。分數只是一個小小的衡量,不要成為和其他人攀比的籌碼,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知識,也是教心態,如果學生面對高考能夠做到從容應對,人生就會達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