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獻紅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河南鄭州 451191)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背景下農產品物流活動開展的需要,物流運輸企業都在積極展開“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發展方面速度非常快,農戶、企業以及批發零售商都積極參與其中,消費者所下的訂單會沿著特定的流程借助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傳遞給生產者。目前,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發展方面存在著兩種模式。
在這種發展模式下,農產品需要經過批發市場充當經銷商、生產商、零售商 以及消費者之間的媒介作用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傳遞。批發市場會主動到供應鏈的上游進行農產品采購,通過下游經銷商、零售商的分銷來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要。這種供應鏈發展模式是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模式中最傳統的一種模式,它能夠有效解決農產品收購方面遇到的難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市場上出現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但是由于當前我國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目前的批發市場在管理方面良莠不齊,因此食品質量安全存在很大隱患,需要政府、監管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1]。盡管近年來農村地區交通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在很多偏遠地區受交通條件的影響,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依然會因為路途顛簸而出現大量損耗,因此,在傳統供應鏈模式下,物流運輸成本非常高。
目前,超市已經成為人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渠道,為了不斷降低成本,使人們享受到現代物流發展所帶來的實惠,在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發展模式上出現了以合作超市主導的新模式。這種模式是超市與農產品供應鏈上的農戶、專業合作社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直接聯系并簽訂相關協議,利用自有車輛或者物流企業車輛,將農產品直接運送到超市中,由超市進行零售。由于利用這種模式采購農產品,能夠有效避免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逐級加價,也能減少農產品在物流中轉過程中出現的損耗,因此,零售農產品的品質能夠得到提升,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超市經營利潤,使消費者享受到更加優惠的零售價格。超市主導型物流供應鏈模式應用之后,超市能夠在銷售過程中及時將消費者的需求向供應鏈上游反映,因此,可以很好地保持銷售過程中的動態平衡,但是利用這種模式對超市的資金實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時超市還需要建立起加工、配送以及存儲功能齊全的配送中心。在應用這種模式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超市所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消費者就會直接選擇其他零售商,因此,這種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風險。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在運用過程中普遍存在規模過小、缺乏規模效應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農產品生產商大多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而且分布非常廣泛,所以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要。同時,供應鏈上的中介商,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收購任務,也需要經常深入農村來展開收購活動,這導致收購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目前農村地區的農貿市場建設滯后,缺乏完善的營銷網絡,因此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我國發展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還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對于企業而言,能否借助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取得收益,關鍵取決于物流成本。但是目前,大多數物流企業都沒有在農村建立起網點,而且農村所生產的農產品也存在著數量分散的特點,這就影響了采購商的采購積極性,很多農產品也無法及時運送到消費者手中。同時農產品經銷商為了降低成本,對于倉儲設施建設方面也存在著投入力度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低溫保鮮等方面,由于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大多數企業對此并不積極等種種原因導致了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會出現非常大的損耗[2]。根據我國有關部門發布的數據,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損耗高達30%,而發達國家的損耗不超過5%。由此可見,我國農產品零售價格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與流通過程中損耗過大有直接的關系。
我國在發展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生產商過多的問題。因為我國農產品生產者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并未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部分農產品龍頭生產企業也面臨著難以實現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困境。正是由于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導致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目前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集中體現在信息傳遞流程煩瑣,很多信息無法傳遞到消費者或生產商手中[3]。各個市場主體之間信息共享力度不足,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穩定性過低的問題。
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發展過程中還普遍存在缺乏信息技術應用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低,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并未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盡管近年來農村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大量參與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農戶并沒有熟練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因此,他們獲取信息更多還是借助中介人或者經紀人,這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失真問題,嚴重影響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之下,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而目前農戶普遍欠缺信息技術,所以為了更好地優化農產品物流供應鏈,要將信息技術培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相關企業要及時開發專業的信息系統并借助系統來對農戶展開信息技術培訓,使農戶能夠熟練掌握系統的使用方法。同時對于農產品供求信息也要積極借助信息系統來進行發布,并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在線下訂單的方式來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借助生產商和零售商的直接溝通來有效促進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快速發展。
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體制下,之所以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數據共享,所以應當結合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優勢。供應鏈的各個參與主體都可以積極借助網絡系統來共享產品數據,以此來提升采購活動的有效性,利用平臺將供應鏈所涉及的各方緊密聯系起來,借助數據共享來促進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開展,使農產品供應鏈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
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之所以無法取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經歷了過多的中間商,中間商的存在不僅會導致層層加價,而且還容易使農產品在周轉的過程中發生巨大的損耗,因此,在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下,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這是農戶和消費者無法理解的。隨著當前網絡技術的應用,對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進行優化的過程中,要著力于積極利用網絡技術來減少中間商,借助中間生產商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來更好地促進農產品交易。由于這種交易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實現,具有規模效益,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物流成本,使更多人享受到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實惠。
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發展過程中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問題,在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下,很多地方有著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在市場上也有旺盛的需求,但是由于生產商和消費者并不掌握對方的需求信息,因此,很難借助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來擴大銷售,開拓市場。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為構建虛擬的供應鏈網絡提供了便利條件,借助虛擬的網絡能夠將各種農產品充分展現在消費者面前,滿足人們多樣化消費的需要。同時利用這種模式,也有效整合了市場上的信息,使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能夠更好地促進農產品交易活動的正常開展,解決農產品銷售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發展,農產品供應鏈廠商要積極借助互聯網優勢,建立起統一的配送服務中心。利用網絡來收集消費者的訂單信息,物流配送中心在接到相關訂單信息之后,按照訂單來配貨,借助第三方物流實現商品的配送。借助這種方式可以不斷提升農產品銷售的及時性,同時也能借助規范化的管理來提高服務品質,改變市場主體過于分散的現狀,使農產品生產商、物流企業、消費者都能從中獲益[4]。在建設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積極利用當前互聯網不斷發展的優勢開發銷售專用App、在線商店等,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來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發展,要結合當前社區電商快速發展的形勢,積極做好服務網點的建設,以此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農產品購物需要,要著力于提升人們的購物體驗,同時也要不斷加大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每一件商品都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才能運送到消費者手中。
“互聯網+”背景之下,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不足,所以高等院校要結合當前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快速發展的形勢,認真做好專業人才培養,在培養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培訓活動的有效性,以此來為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不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結合“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認真反思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不足,積極做好人才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來建設專用的信息系統,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標準,以此來滿足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不斷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