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太昌鎮肖家小學 吳春宏
數學源于生活并最終應用于生活,而課堂教學作為數學與生活之間重要的“橋梁”,教師的日常工作就應該圍繞著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開展。一方面,教師要采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或問題引入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要根據所學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從而分析、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路徑進行探討,將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積極影響。
小學數學中的公式比較多,且很多公式容易混淆,這也是很多學生在反復練習后仍然出錯的原因。要想讓學生準確地運用公式解決問題,只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公式顯然不是最佳方法,教師可以嘗試從數學公式的外形出發,努力尋找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的切入點,用技巧讓學生對數學公式產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c+b×c”掌握得不夠牢固,在運用的時候非常容易出錯,且錯誤主要集中在漏乘上。單純的死記硬背并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應該在認真觀察該公式外表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煉出技巧。比如:可以將c 看成家庭成員中的“父母”,而a 和b 可以看成是家庭成員中的“兒子”和“女兒”,(a+b)則可以看成“兒子和女兒在家”,即“( )”理解成“家”,那么“(a+b)×c=a×c+b×c”就可以理解成“父母回家了,看到家里的兒子和女兒后,先抱了下兒子,得到了a×c,后又抱了下女兒,得到了b×c”。最后,教師強調“為了體現公平,父母抱了兒子后,女兒也要抱一抱。如果只抱了兒子不抱女兒,女兒可會生氣,會撒嬌的”。學生在聽到這句話后,頓時笑了起來。這樣活躍了課堂,又聯系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當然學得開心,記得牢,用得好。
數學是為實際生活服務的,這既是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也是數學課程本身的價值所在。課本中的數學問題都是以實際生活為原型編制的,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原型,那么學生就不難理解問題的解決方式,會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更用心地學習數學。
例如,教師在講“小數乘法——出租車的分段計費”這一問題時,很多學生對“3 千米以內7 元,超過3 千米,每千米1.5 元”這個條件不太理解。如果教師生硬地講解該條件,那么明顯偏離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這時候,教師可以從自己乘出租車出行的實例出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租車的收費標準。經過一番回憶和思考之后,學生會發現乘坐出租車收費時會出現“起步價”,超過這個起步價多少千米,就按照超過一千米多少元收費。其實,這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收費標準,也就是本題的條件——“3千米以內7 元,超過3 千米,每千米1.5 元”。待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找到數學問題的原型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就更深入、更透徹,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然就更流暢。為此,教師可在課堂上分析問題前先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回歸實際生活,從中找到與之相同或類似的原型,進而從原型分析,根據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非常緊密,想要從二者之間的聯系中找到分析問題的突破口,方法也非常多。本文只介紹了兩種路徑,從技巧指導和問題原型引導兩個方面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希望這兩種不同的路徑一方面能幫助廣大一線教師不斷豐富數學與生活結合的路徑,另一方面能給廣大小學生帶來分析數學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從而讓他們的數學學科素養不斷提高,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日后的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