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 崔艷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知識建構特點、認知水平、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把所教的數學知識置身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他們學會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知識,其應用也十分廣泛。比如,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
在初步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后,不少學生對于“進一法”和“去尾法”總是混淆不清,于是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出了一組題:
A:23 個蘋果,每7 個裝一籃,可以裝滿幾籃?
B:23 個蘋果,每7 個裝一籃,裝完需要幾個籃子?
學生很快列出算式:23÷7 =3(籃)……2(個)。
生1:兩題是一樣的。
生2:第一題是可以裝3 籃,第二題也需要3 個籃子。
師:真的一樣嗎?這兩題有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讀題,學生發現了情境中的問題表達不同,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發現“裝完”意味著不滿7 個,哪怕只剩1 個也得用籃子裝起來,而“裝滿”則必須是每個籃子里裝7 個,不到7 個就不能算裝滿一籃,多余的2 個就不考慮。
數學教師平時要善于發現、整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生活當中到處有數學,懂得數學學習完全是為了將其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數學課本中生硬乏味、背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進行二次加工、重新組合,遴選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度。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尋找一些學生通俗易懂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的周長”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2 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怎樣拼周長最長?”教師將題目進行了巧妙的修改:“12 張大小相同的方桌拼成一個長方形,怎樣拼坐的人最多?”拼桌子是平時學校活動或公開課時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學生很快想到要想坐的人多,就說明露在外面的邊要盡可能多,也就是拼在一起的邊要盡量少,這樣拼出的長方形就是周長最長的。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巧妙地將數學題融于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思維活躍,數學問題的解決也水到渠成。
數學知識需要深化理解,學生才能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形成技能。在教學中,結合直觀形象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際操作,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材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的教學中,課前布置學生去超市調查:升和毫升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種實例。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發現升和毫升都是計量單位,計量較多的液體時通常用“升”作單位,計量較少的液體時用“毫升”作單位。
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有效性,使學生既熟悉數學知識的來源,又掌握了所學數學知識。
親自實踐過的才能掌握、運用,數學學習中,課外實踐活動便是知識的鞏固。
在六年級總復習時,教師組織班級開展一次“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的實踐體驗活動,將整個小學數學知識貫穿于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活動之前,教師要求學生收集敬老院的相關信息資料,比如:敬老院一共有多少老人,男女各多少人?各個年齡段人數分布狀況如何?工作人員有多少,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再用圖例表示出來。同時,讓學生去超市購買油、米、面以及老人喜歡吃的一些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碰到估算困難的問題、現金結算問題、慰問品的選購配備等。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全面思考,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水平,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逐步增強。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發現并深入探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