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雙語實驗學校 劉麗麗
“全納教育”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納共同體”以全體學生為基礎,鼓勵學生進行集體學習,它強調師生之間的良好合作,注重集體力量的發揮,致力于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提供助力。
為了構建小學數學“全納共同體”課堂,教師首先要在備課時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尤其是與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學習。
例如,學習“千克與克”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進行課前準備,尋找能用兩個計量單位計量的物品。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計量重量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各種各樣的秤。在課堂上,教師用直觀的測量讓學生了解了千克的概念,然后用秤幫助學生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關系。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了解各式各樣的秤:桿秤、電子秤、彈簧秤、臺秤、托盤天平等。課堂上,師生通過共同分析探討這些秤的特點,使學生對秤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真的電子秤,方便學生測量物體的重量,掌握千克與克這兩個計量單位的關系,進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數學知識較為抽象,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創設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他們通過合作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增進對彼此的了解。數學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
例如,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知識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隨同家長一起去存錢,了解人民幣的換算方法,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模擬銀行交易”,讓一部分學生扮演柜員,另一部分學生扮演存錢的群眾,對學生進行人民幣換算訓練,使學生能對新的數學概念有全面的把握,進而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小學數學課堂上,要想實現“全納共同體”的建設,互助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引導他們達成學習共識,活躍數學課堂學習氣氛。教師可以先對數學知識點進行粗略講解,待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了初步認知后,學生之間再進行互助探討。
例如,學習“小數”時,教師可以先對小數的概念與特征等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然后讓身高差不多的學生兩兩組團,互測身高,這樣比較容易完成測量,再讓他們仔細記錄測量結果,借此了解小數的概念。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建立實踐合作小組,讓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帶動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數學問題,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協作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索。
“全納共同體”教學需要將學生當作真正的課堂主角,教師要自覺轉換自身的角色定位,發揮自己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激活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動能。
例如,講解“加減法”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小學生對一位數加法比較熟悉,但遇到一位數與兩位數相加時,往往不知該如何解答。這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比如“6+17=?”教師可以將17 轉化為10+7,然后將這個算式轉化為“6+7+10=?”這時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并快速得出正確答案。由此可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可以適時“上場解圍”,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這樣不僅發揮了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也能有效增強師生合作的意識,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全納共同體”教學模式的建構可以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課堂地位,也能夠讓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大幅度提升,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要主動拓寬自己的視野,多進行嘗試與實驗,在教學中多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經常呈現生活化的場景,讓“全納共同體”教學模式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