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金龍湖小學 趙 敏
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我們一直在實踐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將學生置于相應的情境體驗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培養學生的樂學、善學素養是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學實踐證明,開展數學情境教學,將學生置于特定的學習情境體驗中,讓學生從中獲取相應的學習情感,學生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
以“數一數”的教學為例,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認知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情感,以去動物園游玩的情境來導入新知:展示動物樂園的掛圖,啟迪學生通過游玩樂園來開啟思維。學生興致濃厚,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從場景中逐一提取10 幅小圖,觀察其中的物體,并和同學交流、探討其中物體的個數,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樂學情感,又培養了他們有條理地觀察事物的良好學習習慣。
情境教學的開展,通過創設角色扮演、游戲體驗、圖畫體驗、競賽體驗等多種活動類型,啟迪學生積極動嘴、動手、動腦,通過積極思考、同學探討、實踐等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諸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如學習“數一數”時,在學生觀察圖畫、羅列物體個數之后,引導學生用圓點來表示物體的個數,思考:這些圓點與圖之間的關系如何?學生探究、思考,展示自己的觀點,質疑:其中的三幅小圖中有圓點但是沒有物體,是什么原因?說明了什么?這樣學生更積極活躍地到情境圖中去尋求物體,從中獲得數學對應的方法,通過情境尋找活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合作學習得到有效培養。
情境教學是為有效完成教學任務而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情境教學應首先明確目標,這樣才能有效指導活動開展。通過研討教材及學生,選取合適的情境素材,通過情境問題的有效轉化,挖掘教材的生活和社會價值,培養學生的學習素養。
以“比一比”的教學為例,需要學生認識比較的數學思維方法,教材在例題中展示了農村小學校園的部分活動場景,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所以在組織教學時,以校園情境活動的模式來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比較、尋找圖片、參加比較活動等,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長、短、矮、輕、重的內涵,學習比較的方法。
筆者常常在以下情況適時創設情境活動來有效設置實踐目標:在新課導入環節;在學生學習出現消極情感時;在學生的認知出現障礙時;在學生的學習能力需要培養、提升時;在新知需要檢測、鞏固時……
如學習“比一比”之初,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比較”的數學學習方法,展示了學生熟悉的小學校園活動場景圖,這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看到了哪些場景,此時適時導入“比一比”的學習方法。接著在學習長短的比較時,適時展示兩個小朋友跳繩的情境圖,并讓學生自己演示。這樣既很好地導入了比較的學習方法,又讓學生通過經歷比較過程,增強比較的意識和能力。
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應依據教學需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多樣情境類型,如提升學習興致和學習能力的活動型模式,以競賽類及游戲類為主;訓練學生數學語言表達型模式,以觀看、模擬類活動為主等,通過這些豐富的情境教學方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認識自己,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如在“比一比”的教材例題中,給予了豐富的創設比較情境的素材,同時,教師準備了如繩子、鉛筆等教具,在學習過程之中,可以設計豐富的情境活動類型,在實際生活中得以應用。
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訓練、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所以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積極關注學生思維認知的發展,即通過情境的體驗過程,讓學生從中學會如何學習數學,多角度地認知情境中的問題,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如學習“比較輕重”時,展示兩人壓蹺蹺板的情境圖,介紹其中一位胖、一位瘦,思考:若兩人坐在蹺蹺板的兩端,后果會怎樣?學生大膽思考,介紹自己的想法(胖的這端蹺蹺板會壓下去,瘦的那端蹺蹺板會翹起來),接著詢問:若兩人用肉眼無法看出孰輕孰重,有什么辦法來預測結果?教師展示天平情境圖,引導學生大膽思考:身邊有哪些物體可以分輕重?學生從書本、衣服、文具盒等方面介紹,有效訓練了思維和推理能力。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想學、會學的積極情感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愉悅之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