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第二小學 俞 菲
小學數學是關鍵的基礎性課程,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跟隨時代的進步,以創新性的教學思想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進行培養和提升。
小學生由于年紀等因素的限制,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知識有限,因此,創設恰當的情境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之中,以學生熟知的情境來激發其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混合運算”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在周末的上午,小明同學在家幫助媽媽做家務,從早上9:00 開始,整理自己的臥室用了15 分鐘,掃地和拖地比整理房間少3 分鐘,擦家具比掃地、拖地多用5 分鐘,動畫片的播放時間為10:00,問小明同學在做完家務后能夠趕上動畫片的播放嗎?貼近生活的情境可以使學生更有體會,也會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自然地引入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會促使老師和學生縮短距離,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生活中的常見情境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率,學生也會更加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養成創新的意識,課堂教學的氛圍輕松自在,教學的效率也會有所提升。
教師應該進行教學設計的創新,改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安排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課堂進行討論思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
例如,在進行“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梳理基本概念以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正方形的紙剪出一個等腰三角形,或者用七巧板拼出梯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思考和動手操作體會圖形的特點,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教師準備難易適中的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進行討論并說出自己的思考結果,提高了課堂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轉變為自主思考探索獲取知識的狀態。通過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進而主動地思考分析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這樣可以在教學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具有足夠的空間進行思考,收獲成功的快樂體驗,同時也滿足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對于學生的素質提升也有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進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開始提出具有導向性的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問題討論,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垂線與平行線”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為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綜合情況大致相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完成使用量角器測量不同的已知角的度數、經過已知點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的練習等任務,并討論具體的操作方法,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出最優的方法,并讓學生進行互相的點評分析。數學思維的培養都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小組合作可以給學生提供發揮學習能動性的機會,在具體的新知識學習、舊知識回顧、例題分析實踐中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
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發達,越來越多的領域都在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當然,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的優越性也較為顯著。
例如,在“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前準備時選取合適的圖片、小視頻等資料制作課件,在課堂中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品,例如文具盒、講臺等。常見物體觀察結束后,教師可以將準備好的小正方體搭成的形狀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該形狀是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最終通過多媒體視頻動態展示正方體的擺放過程,讓還不清晰的學生直白地了解形狀構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思考水平。學生的一個特點就是注意力難以集中于課堂內容,多媒體的使用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動態視頻的觀看也能引起學生的聯想,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識,同時,教師制作的動態視頻雖然能夠展現思考過程,但是并沒有取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是在學生思考之后給出思維補充,有助于學生的思維擴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成效。
總之,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結果的反饋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的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