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后姚小學 范春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極強的應用優勢。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讓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與實踐的課題。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使用能讓數學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優化學生的認知方式,改變傳統教師說教的枯燥,尤其是利用網絡資源可以讓教學內容圖文并茂,讓學生獲取信息變得便捷、直觀。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因為數學圖形中往往蘊藏抽象的數學知識,所以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困難,教師就引導學生從計算機中進入專題的數學教學網站。首先,讓學生在網站中瀏覽軸對稱的建筑物、植物、動物等生動的圖片資料,這樣,學生就會被這些生動的信息所吸引,在腦海中建立軸對稱的概念。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慢慢產生了探究這一知識點的欲望。又如,在教學“三角形”時,學生對三角形的穩定性不能理解,于是,教師就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在這樣的展示過程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布魯納說:“個體的認知能力與知識呈現的發生有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讓創設教學情境成為可能,可以讓小學生在直觀的知識情境中獲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就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1 秒、1 分這樣的時間觀念。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每年春晚敲響零點鐘聲時的視頻片段,主持人讓全國觀眾一起倒計時:五、四、三、二、一,從而讓學生建立1 秒的概念。接著,多媒體課件播放在馬路上等紅燈倒計時的視頻。這樣的情境既讓學生感受了時間的概念,還對學生進行了交通安全教育。生動形象的情境,激活了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最后,讓小學生談談生活中認識時間的作用,這樣不僅幫助小學生學習了教學內容,也教育了學生懂得如何珍惜時間,從而樹立時間觀念。
數學知識抽象,而且邏輯性很強,需要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否則學生就難以真正理解知識。因此,教學中如何展現知識就成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信息技術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把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直觀演示出來,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讓學生借助自己的觀察逐步把握知識的本質,從而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在學生的腦海中,大腦想象出將圓等分后拼成長方形的過程中,不能理解近似代替、化圓為方的事實。此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來演示這個過程:先把一個圓2 等份,接著把一個圓分成4、8、16 等份……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觀察到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正是這樣演示圓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改變了學生的認知,從而幫助教師突破了教學難點。
“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數學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有些數學知識本身就是美的體現和概括,如數學圖形的美、數學公式的美等。然而,數學的美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去藝術化地呈現。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動態的方式,憑借交互功能展示數學的美。例如,在教學“對稱”時,教師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對稱”這一概念在自然界中的體現,如蜻蜓的兩只翅膀是對稱的、北京天安門是對稱的、南京長江大橋是對稱的……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板書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公式的美,數學公式可以化繁為簡,體現其概括美與簡潔美;一切數學圖形富有變化的神奇美;數學思想方法中的數形結合美……只要教師適時滲透,就會讓學生徜徉在數學美的海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發現數學中蘊藏的美,進而觸發探究數學世界的欲望。
總之,在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讓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充分結合,給課堂教學帶來嶄新的變革。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就會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