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北師大附屬學校 姜羽秋
數學教學中,將數學文化和課堂教學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由此激發出來。
數學學科發展歷史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數學文化,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靈活地運用一些與數學史相關的閱讀材料,使學生可以了解到一些定理、公式背后的故事。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數學家探索數學定理的小故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定理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達到完善學生學習認知的教學目的。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節的教學,老師就可以將我國古代數學家研究小數的故事引入課堂教學中,比如一千七百多年前劉徽所提出的“徽數”概念,還有元代朱世杰提出的小數的名稱等,借助小數研究的相關故事,學生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數學文化,激發學習小數加減法知識的熱情。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情境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個階段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所以老師可以利用小學生愛玩好動的性格特點,將數學知識教學和數學文化教學有機融合,創設出一個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出他們進行數學知識探究的欲望。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這一節的教學,老師可以借助生活當中常見的“圓形”來創設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問:“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做成其他形狀可以嗎?圓形有什么獨特優勢呢?”以此引導學生感受到圓形車輪和其他形狀車輪之間的不同之處。數學文化在數學課堂當中的融入離不開一定的情境,老師在創設情境時也要盡可能地聯系新課知識,使學生能夠在情境當中進行思考。通過對車輪問題的探究,學生可以對圓形的特性有所了解,為接下來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等內容的教學奠定基礎,讓學生在對“圓”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
老師在數學課堂上進行新課講授的時候往往要借助例題,為了進一步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文化,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借助例題來進行數學探究。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數學文化會起到一種載體作用,對于教學中所選擇的例題,老師要指導學生分析題目當中涉及的知識點和解題思路,使學生可以掌握典型的數學解題方法。課堂教學中,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就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學科研究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一代代數學家的努力,因此在進行數學文化和數學課堂融合實踐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將數學名人引入課堂教學當中,針對教材當中的數學內容,可以向學生講述其背后的研究故事,這樣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每每遇到困難和問題,數學家進行問題探究的精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激勵,數學家的探索精神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和激勵。通過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一些數學家的小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思考習慣,使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能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數學家對數學的探究構成了數學史,這本身就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入不同的數學家故事,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可以養成樂于思考并且積極進行探究的習慣。
綜上,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的優勢也逐漸凸顯出來,老師進行數學教學不僅是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要實現知識和文化之間的結合,讓學生在掌握數學解題技巧的基礎上體會數學的精神、價值、思想等,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打造出更為高效的數學課堂,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都能切實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