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昆山高新區南星瀆幼兒園 施家麟
幼兒園通常會把戶外區域場地按照功能劃分成不同的戶外區域,如玩沙玩水區、涂鴉區、種植區等,然后在相應的區域里投放相應的材料。但是,這并非真正地放手讓幼兒游戲,而是教師提前預設好要玩的區域,指定幼兒在規劃好的區域里面進行游戲。教師應該將“自主”與“幼兒發展”結合起來,在組織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不應局限于某個區域的特定項目,拘泥于該區域的功能與主題設定,而應讓幼兒自主選擇所需要的材料,自己調整場地,想一想今天要玩什么,以幼兒為主體,從幼兒角度出發。例如,教師在種植區附近擺放了鍋子、碗還有各種顏料、膠水等材料。原本玩種植區的地方,幼兒可以進行種植活動,也可以利用鍋子、碗進行生活區的游戲,還可以利用植物和繪畫工具進行美工區的游戲。幼兒在游戲開始前,先自由討論今天想要玩的,在游戲開始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早上選擇的主題進行材料的選擇、場地的布置快速進入游戲。
在戶外區域游戲中,經常會有小朋友喊道:“老師,老師,他不是在這里玩的,他應該在旁邊的地方玩?!边€有的小朋友說:“老師,這是我們區域里的東西,他拿走了我們的東西?!痹緩娭埔幎ǖ牟牧吓c區域限制了幼兒的腳步,阻礙了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整合區域,讓幾個區域能夠互通進行游戲。例如,騎行區可以跟運動區互通,小朋友在玩好自行車后,可以拿著快遞信去運動區繼續進行送信的游戲。科學探索區的小朋友在觀察完昆蟲后,可以把昆蟲放在玩沙玩水區進行游戲。
高結構材料可塑性差,可供幼兒的操作空間較小,所以在戶外區域中教師應多引入低結構材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自己動手參與到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幼兒的想象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他們對材料的運用會讓你大吃一驚。例如,輪胎可以當作跳圈圈,可以當成幼兒繪畫的畫板,還可以在建構區當成圍欄,一物多玩。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由探索,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回歸自然”讓幼兒在大自然中遨游,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自然界的材料有別于其他的材料,大家可以因地選材,挑選有用的材料進行探索,激發孩子的興趣與能力。例如,小朋友會發現飄落在地上的樹葉。這些樹葉形狀各異、顏色、質感都不同。小朋友利用這些樹葉可以進行科學區的探索,可以放在美工區進行拓印繪畫,還可以放在挑戰區作為傳遞的物品。小朋友看到小木板會把它帶回幼兒園的材料庫里,在戶外游戲的時候,小朋友利用小木板放在建構區里當作輔助性材料,他們可以還將木塊當成小汽車,也可以當作小樓房。這種自然材料更符合幼兒游戲的多樣性,讓幼兒在享受快樂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認識大自然中的事物,學到知識,學會合作、分享。教師應該放手游戲,歸還游戲權利,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自主游戲。
教師是幼兒的好朋友,作為好朋友應該尊重、信任幼兒,而不是將所有的知識直接灌輸給他們,高控地對待幼兒,沒有給幼兒充足的尊重。教師應主張生態式教育,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設計游戲,成為一個支持者、引導者,用愛讓幼兒成長,讓幼兒自主地進行游戲。例如,在騎行區里原本商量今天的主題是要寄明信片,在游戲的時候有小朋友說“今天郵筒不在了,我們來送外賣吧。老師,你想吃什么外賣,我們送給你?!苯處熆梢愿麄冋f:“我今天想吃一個披薩?!庇谑撬麄兙烷_始送貨了。教師和幼兒完全可以成為朋友,互相游戲,充分信任,而不是懷疑幼兒所說的話,對幼兒的決定不斷反駁。
在幼兒園里,教師常常會擔心幼兒在游戲的時候發生安全事故,所以常制止幼兒某些游戲行為,剝奪了幼兒的自主選擇權利。他們不知道這樣就像小鳥被折斷了翅膀,沒有翅膀,怎能遨游天空,展翅飛翔呢?教師要做到的是“管住你的嘴,管住你的手,睜開你的眼睛?!弊層變鹤灾饔螒?。例如,筆者在戶外挑戰區投放了油桶、竹竿等。幼兒在幾個并排擺放的油桶上爬行了幾次后,有小朋友提出來他要單獨自己走一個油桶。旁邊的小朋友有點害怕,但是他們對新鮮的實物也沒有拒絕,于是他們將一個油桶滾到了場地中間。一個幼兒開始嘗試自己走油桶,剛開始失敗了幾次,差一點摔了下來,但是在幾次練習后,他基本能夠掌握在油桶上行走。
在整個游戲戲過程中,教師唯一做的就是支持幼兒的想法。這樣小朋友才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想玩的。教師需要做的只是幫助幼兒排除危險,將游戲還給孩子,保護孩子真正的游戲權利,提高幼兒的實踐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幼兒在進行游戲的時候,教師不用急于干涉幼兒的行為,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小矛盾或者失敗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應該學會“等待”,尊重幼兒的想法,耐心觀察,反思幼兒游戲行為背后的原因。
例如,在玩沙玩水區里面,有個小女孩從框里拿出了很多管道。這些管道長長短短、粗粗細細。她看著這些管道有些困惑,遲遲沒有進行搭建,在別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引水到沙子里的時候,她才開始慢慢地搭建。她把粗細不一的管道進行了分類,然后根據自己想構思的路線開始搭建。這樣她很快就搭建好了,并且她搭建的水道比別的小朋友都要好,不會發生漏水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介入,只是觀察等待,讓她自己在實踐操作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也讓教師看到了她的閃光點。
教師是幼兒的朋友,教師應該蹲下身子,多傾聽幼兒的想法,多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待問題,對幼兒的行為可以進行有效的記錄與分析。
例如,在運動區玩攀爬架的時候,有個小女孩在爬到一半不敢下來,這時候她有些著急,她不知道應該怎么下來,她在呼喊旁邊的小伙伴,小伙伴跑過來問教師應該怎么辦。教師應該說:“你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助她下來呢?”不一會旁邊的孩子滾來了一個輪胎放在她的下面,她試了一下還是不能下來,于是那個孩子又去滾來了一個輪胎疊放在原本的輪胎上面,小女孩又試了試,這一回這可以下來了。下來之后她又開始爬上去,在幾次練習后她就掌握了攀爬的技能。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與孩子一直都是朋友的關系,在發現幼兒問題的時候,沒有讓幼兒立刻下來,而是幫助他們一起想辦法,讓幼兒能夠自主解決問題,在游戲中成長。對于本次游戲,教師將其記錄下來并進行反思,可以看出幼兒在體能、社會交往、邏輯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將游戲還給幼兒,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自主地在游戲的海洋中遨游是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一個問題。而環境、材料、教師的指導對于幼兒的自主權利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要從這幾個方面讓幼兒自主游戲,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