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寬
某日,曹阿姨在如廁時突然頭痛,繼而暈倒在衛生間。幸好家人及時將她送到醫院急救,醫生診斷曹阿姨是左側基底節區腦出血。等她醒來時,發現自己一邊身體動彈不得,也發不出聲。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身體,她失聲痛哭。住了半個月的醫院,她仍無法接受事實,出現了抑郁。當時除了家人的關心和醫生查房時的簡短鼓勵外,曹阿姨沒有得到更多的心理疏導。
抑郁、焦慮、自責的情緒一直伴隨著曹阿姨。她恨自己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她恨因為自己的病讓同樣上了年紀的老伴忙前忙后,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她恨自己殘缺的身體,右邊的腿和手折磨得她一度想砍掉。最開始手腳沒有一點肌力,她只能躺在床上靠左手自理。后來肌力慢慢恢復,手開始變緊了,但肌張力高得旁人都沒辦法把她握緊的手扒開。肩關節、肘關節痛到徹夜難眠。正常人的手可以自然下垂,但是她每天都是手握緊放在對側胸旁,手肘呈90度,稍一用力肌張力就會增高。
生病的前兩年,她一直在康復機構進行鍛煉,但凡能夠幫助改善的項目她都嘗試了,然而分離動作遲遲做不出來,手指動不了也伸不直,走路走不快而且姿勢異常。一次次辦理繁雜的入院、出院手續,每次家里人費大勁把她從5樓抬下來,再抬回去,風里來雨里去。面對肢體老不見好,曹阿姨決定不再去醫院康復。
可住院還有人可以說話,回到家就變得孤單,她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伤蝗绦脑僮尲依锶伺阒垓v了。曹阿姨說:“患上這個病太痛苦了,經常覺得生不如死。自己受折磨,還拖累家人。時常覺得自己在做一場噩夢,要真是夢就好了。”
腦卒中也叫腦中風,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在我國每12秒就有1位腦卒中新發患者,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腦中風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因此人們對腦卒中的預防及恢復期的康復治療一定要十分重視。
然而,腦卒中不僅會導致運動、語言、記憶、感覺功能的損害,還會引起情志疾病的發生,如卒中后抑郁,患者或家屬往往容易忽視這方面的治療。
卒中后抑郁多于卒中后1~2個月發生。抑郁不僅會影響后期康復效果,嚴重者可能會使患者產生輕生念頭,若不及時防范,甚至可能發生患者自殺的惡性事件。
大多時候人們認為抑郁是在卒中后發生,但有時候抑郁也會引發卒中。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JonahP.Zuflacht報告的一項研究提示,精神疾病可能增加卒中風險,包括抑郁癥、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該研究顯示,因精神疾病住院或治療的患者就診后半個月內發生卒中的可能性最高,是一般人的3.5倍。
他認為,精神疾病可能會導致機體應戰或逃跑反應過度,從而導致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是卒中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另外,精神疾病還可能導致細胞觸發炎癥或氧化應激,這些都會導致卒中風險增加。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人們在遭受精神疾病時,往往會忘記服用可能降低卒中風險的藥物,如降壓藥物。
所以,如果有人患高血壓和高脂血癥,而且近半年內有抑郁癥狀,那么就要警惕卒中發生。
腦卒中后的致殘率接近75%,患病后康復是必經之路,而腦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預后不良的主要預測因子。從健全人變成“殘疾人”,患者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同時又因為治療費用大,病情易復發,康復過程慢,他們認為生活不能自理會給家人帶來麻煩,又擔心在社會及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無人照顧而對前途喪失信心。這些異常的精神心理活動致使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治療活動中出現緊張煩躁、消極淡漠的情緒,甚至會產生拒絕、抵抗治療的行為,康復治療主動參與度下降,并使照護者精疲力竭,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率和生存質量。
在發病早期,部分患者表現出對疾病的不理解和不接受。有的患者會覺得自己倒霉,因而表現出怨恨甚至憤怒的心理,以致態度生硬、拒絕合作。急性期過后,病情不太重的患者由于早期均有所恢復,因而容易產生過高的期望,希望立即改變偏癱、失語等狀況,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卒中后抑郁的核心癥狀包括心境低下和興趣喪失。分為輕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兩型。輕度抑郁表現為悲傷、睡眠障礙、精神活動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思慮過多、興趣下降、易激惹等,重度抑郁除上述癥狀外,還有緊張、早醒、體重減輕、食欲下降、思維緩慢、幻覺和幻想、絕望及自殺等。
卒中后抑郁不同于原發性抑郁:常以軀體癥狀為主訴,如睡眠障礙、疲乏無力、頭痛、頭暈或疼痛等;多為輕型抑郁、心境惡劣,但仍有約6.6%~11.3%的患者有自殺傾向;遲緩、精神運動性遲滯、淡漠更多見,患者往往拒絕承認或掩飾抑郁。
1.做好心理護理 注意不同患者的心理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偏癱患者在發病初期,由于突然發生偏癱不久,仍處于堅持否認病情、情緒激動、急躁階段,康復的欲望極為強烈。對此期間的患者要給予安慰疏導,消除其急躁情緒,使其正視病情,積極配合訓練。
2.康復者現身說教 當患者首次發病病程較長,或反復多次發病時,面對較長時間的治療而肢體功能障礙仍未得到完全恢復,患者常感到焦慮、悲觀、失望、情緒低落,對預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進行康復訓練。對此期間的患者要因勢利導,并讓康復成功者現身說教,促使患者變悲觀失望為主觀努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3.親友多多探視 采取家庭溝通法,盡量爭取患者家屬及其親友的配合,告訴家屬患者的病情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家屬的態度往往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動員家屬及親友多來探視,不要出現厭煩情緒,避免患者遭受強烈的精神刺激,告訴家屬探視時應以平靜、微笑以及輕松愉快的情緒感染患者,盡量滿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要求,給患者以精神安慰,使患者保持平和快樂的心緒。
4.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風和日麗時鼓勵患者到室外走走,進行適當的康復活動,并參與一定的文藝活動,如下棋、聽音樂,使生活更加充實。讓患者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疾病,既不急躁,也不悲觀,及早接受支持康復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