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 葉 娜
蘇教版教材分三個階段進行“認識整數”的教學,第一階段是一年級“百以內數的認識”,第二階段是二年級“萬以內數的認識”,第三階段是四年級“多位數的認識”。但是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雖然已經初步感受了整數認識的框架結構,形成了整數認識的知識結構基礎,但對已學知識進行主動遷移,形成學習的主動意識,不同學生呈現出來的狀態差異較大。所以筆者進行了教學嘗試,下面選取幾個教學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在學生認識數的過程中,我們最大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充分而感知的現實生活背景,通過創設和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場景,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經歷生活中相關的情境和實例,在現實背景下感受、體驗,從而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數的意義。
【二年級《認識萬以內的數》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班有50名同學,(出示班級集體照),全校大約有1000人(出示操場列隊照片),比較班級的人數和全校的人數,你有什么感受?
師:這是常州奧體中心體育館(出示體育館照片),大家覺得如果這里都坐滿了人,會是多少人?
師:大家猜的數都比2000多得多,老師告訴你,這個體育館內大約能坐六千人。
【思考】“數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教材中一般有這樣幾個類型的情境:
(1)具體形象,如10個小孩;
(2)具體半形象,如兩筒羽毛球(每筒包裝上標著10個);
(3)模型半抽象,如數軸、計數器等;
(4)完全抽象的情境,如( )個十和( )個一組成的數是( );
(5)從有形到無形的情境,如“一億有多大”。
在這個片段中,老師提供了三個具體情境,分別是百以內的數、一千以內的數和萬以內的數。這三個情境也是從學生很熟悉到比較熟悉,再到不熟悉,但可以在簡單推理中推進。通過營造具體的情境,消除學生對較大數的陌生感,幫助學生對萬以內的數進行建構。
數的核心概念有:數位、計數單位、位值制、十進制計數法等。幫助學生把握這些核心概念,能更好地聚焦教學內容,凸顯數的本質,對接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從而構成學生數學素養的基礎部分。
【四年級《認識億以內的數》的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圖片及文字—2011年,我國芝麻、茶葉和油菜籽的總產量如下:芝麻六十一萬噸,茶葉一百六十二萬噸,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萬噸。
師:你能在現有的計數器上表示出這些數嗎?
學生探索活動:發現已有的計數單位已經不能滿足大數的表達,于是開始思考并擴充新的計數單位。
交流學生作業:為什么計數器上“萬”前面寫“十萬”呢?“十萬”前面又依次寫“百萬”和“千萬”呢?
揭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引入:十萬、百萬和千萬都是新的計數單位,你能把它們有序地整理在數位順序表上嗎?
追問:這兩個同學整理的數位順序表不一樣,這位同學,你前面的省略號是什么意思啊?
【思考】教師運用“計數單位的直觀模型”來表示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整理數位順序表,進一步體會位值制和十進制。利用多種角度,運用多種方式,設計多種活動,對核心概念加以刻畫,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學習的本質。
因為數學直觀是數學抽象的基礎,數學抽象又是數學直觀的歸宿。兩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不斷歸納和類比,提煉自身的抽象認識,提升數學的思維水平。在數的認識中,依托多種模型,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
【二年級《認識萬以內的數》的教學片段】
師:剛才我們用算盤撥出了9000和256,現在老師來變個“魔術”(把兩個算盤合并成了9256)。
師:這個數你們認識嗎?一起讀一讀,并嘗試寫一寫。
全班交流讀數、寫數的方法。
師:這個數對于我們學校來說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學校的占地面積就是9256平方米。
【思考】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借助“算盤”這個模型變了一個“魔術”,在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很好地借助算盤具有直觀形象、體現數位特征的優勢抽象出9256,然后又把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數賦予它實際的意義,用學校占地面積這個學生能真實感知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提煉數的意義。
在一年級《認識百以內的數》的教學中,我們利用小棒或者小方塊幫助學生經歷“具象的數”到“抽象的數”,這些操作有助于學生直觀地感受數值。同時,用實物有結構地表示數,也能形象表達數的組成,在計數器上撥珠、數數,建立新的計數單位,深化“10個較小單位換成1個較大單位”,加強學生對十進制計數法的體驗。
總之,在認數教學中,具象與抽象交織,核心與經驗對接,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構建“數”的知識結構,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延展“數”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