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小學 曹愛華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通常會發現,學生由于準備不足或者是對新課程理解不到位,在討論和思考問題時容易卡殼,這樣會給學生帶來自我懷疑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學生思考問題和樹立學習自信。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教師不要回避,而是把問題直接提出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給予學生足夠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在課堂對話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提高數學分析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學習方法,自己總結學習經驗,而這其中少不了教師的正確引導。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認識多位數》時,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復習“萬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當學生回憶出“個、十、百、千”后,繼續讓學生思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給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回答。然后,在黑板上寫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學生在看到后,同樣會用思考“個、十、百、千”的思路去思考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但是數量級之間的增加幅度較大,學生在思考時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出具體數字,讓學生在計數器中撥出來,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要比憑借想象來得更加直觀。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萬、十萬、百萬、千萬之間的數量關系。
課堂教學不僅是單一地向學生傳授課程的主要內容,還要從學生的興趣、性格、愛好出發,因人而異,因時制宜,以此作為切入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能有效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
科學有效的引導可以讓數學課堂變得更有效,在教學中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會給出不同的解答方案,面對這些答案,教師要找出其中的特色,并給予學生肯定,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快樂體驗,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時,首先,拿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幾分之幾?將蘋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任意一份表示幾分之幾?面對這些問題,可以讓學困生回答,并試著總結單位“1”的概念。中等學生回答稍微復雜一點的問題:“如果將這個蘋果平均分成9份,其中的3份可以用表示嗎?如果把5個蘋果當作一個整體,那么是不是也能看作是單位‘1’呢?”面對優等生,則讓他們自己總結相關概念,自己設問。
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給予學生正確規范的數學思路,能夠引導學生回歸數學本質,把握文本信息,從而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強化學習能力。
面對新奇的事物,學生的好奇心往往很強,但是這種沖動的熱情想要長久保持,還需要教師的規范引導,并且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張弛有度,根據學生的學習難易程度給予規范引導,使學生在實踐鍛煉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創新思考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混合運算》時,面對“4+5×2=18”這種錯誤,首先,教師要挖掘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經過論證,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足造成的,學生沒有真正掌握混合運算的算理。接著,教師要找出相應的題目,對學生加強訓練,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然后,將其變化成一道應用題:“一個長為5米,寬為4米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讓學生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式進行解答,學生在思考后能寫出“5+5+4+4=18;(5+4)×2=18”兩種算式。最后,讓學生與之前的算式對比,看看有什么區別,理清學習思路。
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解答,能夠讓學生在解決錯誤的過程中認識到以往認識理解的偏頗性,能使課堂真正活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的對話中。
總而言之,通過科學合理的策略引導,可以助力小學數學課堂的發展,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而且也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意識到自己知識結構的欠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數學學習水平獲得整體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