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文化路小學 蘇 波
數感是對數以及數量關系之間的理解與感悟,是對數以及數量關系的深刻認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便于學生深入理解數與數量關系,久而久之實現對數的靈活應用,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數感,簡單地說是對數及數量關系的感覺,感覺是由學生自主獲得的。因此,培養學生數感,需要學生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切身地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自身的感知自然而然地建構對數及數量關系的認知。為了實現這一點,筆者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會應用建模方式,以數學表象為切入點,驅動學生一步步深入地思考、探究,形成數感。
以“人民幣兌換”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聯系學生已有的購物經歷,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小紅到超市購買學習用品,想要買一個價值10元的鉛筆盒。她的錢包中有8個一元硬幣、4個五角硬幣和7個一元紙幣,請問要如何組合才能付款呢?在生活經歷和數學知識儲備的驅動下,學生自主地組合人民幣,給出不同的模型。比如,有的學生說,將是3個一元硬幣和7張一元紙幣組合起來;有的學生說,將8一元硬幣和2個一元紙幣組合起來;有的學生說,將8個一元硬幣和4個五角硬幣組合起來……如此繁多的數學模型是學生積極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建立數的認知的過程,便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形成數感,同時學會數學建模,為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發展階段,在此階段,他們是通過動作記憶方式來認知事物的。立足小學生的發展特點,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做中學”的教學要求。此要求的提出,驅動著數學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將操作數學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動手、動腦探尋數學現象,以數學現象為切入點,一步步地探索到數學規律,建構出數學結論,從而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因此,筆者為了培養學生數感,往往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驅動學生自主感知。
以“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例,這是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也是學生需要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知識點。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合作剪切圓,并將圓對折,平均切割為不同的份數,接著,將切割出來的圖形拼湊到一起。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當切割出來的數量越多的時候,拼湊出來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立足學生的發現,筆者鼓勵他們對比圓和長方形,看看二者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對比過程,就是學生跟蹤數據、獲取數據的過程,而且通過獲取數據,學生自然而然地可以遷移知識,借助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由此可以看出,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不僅可以使學生輕松地獲取數學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密切地與數以及數量關系互動,形成數感,在之后參與數學教學的時候,學生會自主地應用此方法,繼續與數互動,提升數學學習質量。
小學是學生形成、發展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學生盡管體驗了生活,但是受到自身發展情況的限制,對生活認知不深刻,生活儲備有限。數學本身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生活經驗不足,將導致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時候產生諸多問題。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感的目的,是在生活中靈活地應用所學解決與數有關的問題,豐富生活儲備,鍛煉數學應用能力?;诖耍趯嵤┬W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把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中,還要將學生帶回生活中,驅動學生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建立對數的深刻認知,形成數感。對此,筆者在培養學生數感的時候,往往設計生活化的問題。
比如,在講授了“雞兔同籠”的內容之后,筆者聯系生活,設計新問題:小明家養了一些兔子和雞,兔子和雞的頭一共有16個,腳一共有44個,請問雞和兔子的個數各是多少呢?如此設計問題便于學生遷移數學經驗,順利地解決問題,同時提升數感。
總而言之,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數感,在課堂上聯系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建模,創設生活情境,指導動手實踐,使學生通過體驗一系列的活動感知數、理解數,潛移默化地形成數感,提高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