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長征校區 任衛華
“解決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關注解決問題的指導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其內在邏輯,從而實現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在指導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模擬超市購物、時間計算等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導學生樹立邏輯關系,自主學習。
例如,在講授“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相關內容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的應用,我設計了一個“植物園買票”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融入問題情境之中,自主梳理相關條件。我說道:“十一期間,植物園有‘買五贈一’的優惠活動(單人門票20元/人),假如老師和咱們班同學一起去植物園,大家算一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錢買票呢(班級一共31人)?”學生一聽到“植物園”,頓時激動了起來,積極地展開了討論,力爭將這一問題解決。我引導學生嘗試梳理情境中的邏輯關系,學生A提出:“買5張票贈1張票,那我們就看看咱班有多少個‘5’,31÷5-6……1,所以應該少買6張票,每5人少買一張。”話音剛落,就有學生B反駁道:“買五贈一是每買5張多給咱們1張,所以應該看看咱們班有多少個‘6’。”“別忘了還有老師!”學生C提醒說。就這樣,學生在情境中熱烈地討論,有效地梳理了條件。
創設生活情境指導解決問題教學,一來可以幫助學生降低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二來可以引導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產生求知的欲望,從而樂學、愿學、善學,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基本知識點尚且有難度,分析文字語言中各項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則更具挑戰性。因此,教師在指導解決問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分析條件的指導教學。
例如,在“百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的推理能力,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我班現有40本故事書,要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捐出11本,剩下的故事書分發給班級共31名同學每人一本,請問40本故事書夠不夠?”給出問題后,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列出算式計算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分析每一個條件的含義,“40本”為故事書的“總數”,“山區11本”和“班級31本”分別是故事書的兩項用途。當將這些條件的邏輯關系分析清楚之后,就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合理判斷40本故事書是否足夠。
小學階段的學生記憶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較弱,教師可以通過耐心地指導學生分析問題條件的含義,引導學生分析內在邏輯,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內在含義,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開展解決問題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從一題多解入手,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發散與遷移。
還是在上例“40本故事書夠不夠”的解決問題教學中,在我指導學生分析透徹每個條件的內在含義與邏輯關系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進行判斷,并說明自己的理由。學生A先計算捐給山區和分給班級學生一共需要11+31=42(本),而故事書只有40本,42>40,由此判斷出故事書的數量是不夠的。學生B則先計算40-11=29本,得出捐給山區后,故事書的數量還剩下29本,而我班共有31人,29<31,所以得出故事書不夠的結論。學生C與學生A思路相似,但解法略有差別,通過列出綜合算式:11+31-40=2>0,說明需求大于總數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散。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并不復雜,在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數學教師作為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只有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契合小學生的認知需求,通過采用貼近小學生喜好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一題多解,引導學生突破按部就班的例題步驟,寓算于理,提升學生的思維發散性。
總而言之,解決問題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數學教學的根本。教師在指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將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分析條件、一題多解,為學生搭建放飛思維的平臺,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既收獲新知,又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