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江龍學校 姚榮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地將數學計算能力作為數學十大素養之一,要求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體驗多樣計算活動,掌握計算方法,積累計算經驗。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驅動學生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自主體驗和感受。數學知識不單單是數學符號的組合,還是數學思想的載體。因此,在組織數學計算教學的時候,我會立足數學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思想,輕松地掌握數學中“變”與“不變”的內容,獲得學習滿足感,產生計算興趣。
以“10以內的加減法”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其中。具體地,我先為學生呈現一些數學算式,如:5+6=?9+7=?接著,鼓勵學生自主動手操作數學小棒,經過轉移小棒的不同數量,探究算理,掌握數學計算方法。如此實施教學,不僅使學生成為探究數學計算的主人,獲得數學計算滿足感,產生數學計算興趣,還使學生輕松地掌握數學計算方法,受到數形結合思想的熏陶,為今后自主探究數學計算、提升數學計算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數學的蹤影,數學是根植于生活的,而且數學知識是數學家們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高度概括,是從解決現實生活的過程中總結出的各種模型和方法。數學計算亦是如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靈活地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數學計算。立足數學學科的特點,在實施數學計算教學的時候,我會聯系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合作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感知算理、總結算理,獲取數學計算樂趣。
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分東西的生活場景,要求學生將3盒、每盒10個的小正方體平均分為4堆。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會剩下2個。立足學生的發現,我給予引導:在不能整分的情況下,將每一盒的小正方體再分為10個,此時會有20個,之后進行分配,可以分成5個一堆。如此操作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感知除法計算的過程,便于學生發現除法的本質。之后,我引導學生立足操作經驗,總結分東西和除法計算的聯系。通過遷移經驗,學生會將生活現象轉化為數學算理,并自主地對小數進行分析,加深對小數的理解。
小學生之所以對數學計算不感興趣,且計算能力不強,是因為他們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沒有掌握數學計算方法,一味地套用現成的計算模板,隨著計算難度的增加,模板的應用范圍和價值在不斷地縮小,遇到諸多的計算問題備受打擊。數學計算方法其實不是由教師講授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主探究到的。因此,我在組織數學計算教學的時候,會立足學生的計算實際情況,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練習題,驅動學生體驗,并結合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總結計算方法,從而獲得數學計算興趣,發展數學計算能力。
仍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為例,在學生掌握了小數的本質之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了計算升級游戲,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在游戲過程中,我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為學生展現了不同難度的計算題,鼓勵學生一一解決。在解決了一半問題之后,學生需要小組合作總結計算這些問題的方法。在學生總結之后,我繼續展現另外一半的問題,引導學生繼續計算,驗證方法,鍛煉計算能力。
總而言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應用引導學生感知數學思想方法、體驗生活化數學計算、解決數學競賽問題等策略,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學生通過體驗多樣活動,積累數學思想方法,掌握計算算理,獲取數學計算方法,為提升數學計算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