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軍
(永登縣柳樹鎮初級中學,甘肅蘭州 730306)
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初中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無法有效地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初中數學教學打開了一扇與眾不同的窗戶,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身份發生了巧妙的變化。但是,很多數學教師對“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并不熟練,整體的課堂互動效果仍不理想。筆者以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教材為例,詳細地闡述了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巧妙運用“導學互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導學互動”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方,而是在數學教師的多元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主動學習數學。相較于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而言,“導學互動”更有利于呈現趣味、豐富的教學內容,從而成功地激發初中生的探究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導學互動”能改變數學教師的主體地位。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是引導者的身份,學生有充分的機會進行自主分析和研究,同時,他們也會積極動腦,深入探索,想盡各種辦法來解決課堂中遇到的數學難題。
在“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課本的教學重點來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利用問題來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三種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圖案,然后鼓勵學生運用小學時期學過的方法,開展自主探究。此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進行引導教學:“很多同學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驗證手段來證明這一原理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剪下三角形的三個角,進行拼接,最終得到一個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一數學原理。此外,數學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演示,向學生呈現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的原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在自主探究或同伴合作中,親手操作并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們還會積極思考之前學過的數學內容,輕松地跟上數學教師的教學節奏。
“導學互動”教學模式非常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有助于改善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枯燥的課堂氛圍,放低了教師“高高在上”的教學姿態,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解決課堂學習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角平分線”時,由于之前教師已經對角平分線的基本性質進行了初步的講解,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互動的形式,開展課堂討論。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任意大小的角,然后告訴學生與該圖形有關的各種信息,如已知OC是∠AOB的平分線,M是平分線上的任意一點,經過M點分別向角的兩邊做垂線,并相交于D點和E點,求證MD=ME。其次,組織班上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求證理論來進行討論,說一說從哪個方面可以證明這兩條垂線的長度相等。在求證環節中,數學教師可以根據班上每一名學生的意見來進行實踐求證,并寫下每一步的驗證過程。再次,在收集完關于本道題的所有論證方式之后,數學教師可以參與進來,逐步演示學生們自由討論的結果,并讓學生說出以上論證方法中哪些步驟正確,哪些步驟有誤。最后,完成本節課程中難點的教學過程。這種開放性討論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數學教師直接講解角平分線原理的方式,將有關這一原理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具體的數學論證。
小組合作學習是“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小組合作任務,每個小組中的學生都會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他們會為了集體利益,更加努力、積極地投入合作學習的過程中。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分式方程”時,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分式方程的定義、一般解法、分式方程解的檢驗方法等內容展開。首先,數學教師需要根據班上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將其劃分為合理的學習小組;其次,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本節課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再次,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合作探究的具體任務,如探究分式方程的主要意義、分式方程計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分式方程的不同解法等,這一環節的內容雖然屬于分式方程,但基本的解題思路與之前的整式方程存在相同點,所以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生基本可以完成以上幾個合作型任務;最后,教師在班級中可開展有關“探究成果”的匯報,每一個小組通過本組的內部實踐討論,都會得到一個大家認同的數學原理,在這個環節中,每一個小組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此時,數學教師不是簡單的旁聽者,他們應該針對各個小組展示的探究成果,做出及時、合理的評價,并對每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及時點撥,在評價完所有小組的匯報之后,對每一個小組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原因等進行分析,并最后總結歸納,得出數學原理。在這種依托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活動中,數學教師承擔了引導者、評價者和總結者的多元身份。每一個小組在教師科學化的規劃和引導下,通過集體合作,對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這能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也能使其在探究中獲得實質性的成長。
經過了一堂課的自主學習之后,課堂檢測成了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率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數學教師可以圍繞課堂中的數學知識點,自行設計巧妙的課堂檢測題,通過分析學生對這些題目的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問題,做出調整和彌補。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二次根式”的課堂復習檢測中,教師通過課堂檢測,發現學生容易在二次根式的化簡和乘除計算中出現各種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檢測中圍繞學生常見的一些計算失誤來設計各種二次根式的計算題目。通過反復練習這些計算題目,學生可掌握有關二次根式的基本運算規律,降低出錯的概率。又如,在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一章的課堂檢測中,教師發現學生對勾股定理的概念理解不透。為此,教師可以將勾股定理轉化為其他更簡單的數學題目,或者是圖形計算題。通過開展以上有針對性的課堂檢測活動,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幫助他們消化吸收所學的內容。課堂檢測引發的師生互動,鍛煉并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感受到“導學互動”在課堂中的積極作用。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任務型、問題型及探究型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繼續挖掘“導學互動”在其他方面的教學優勢,不斷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