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勝 蔣俞靜 (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生命教育有利于降低大學生自殺率
在物質財富日漸豐富的情況下,當代大學生多是在家人的呵護與愛護下成長的,鮮少有學生真正經歷過挫折,造成了部分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在遇到困難時就選擇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目前造成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大學生自殺,在校大學生的自殺問題日趨嚴重,于家庭而言大學生的自殺行為會給父母帶來沉重的打擊,于學校而言會給學校里的師生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和心理傷害,于社會而言會對社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那些正在遭遇挫折與困難的學生有可能會效仿這一行為,導致一系列惡性后果。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能夠逐漸轉變部分大學生漠視生命的態度,從而減少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生。
2.生命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面對學業壓力以及就業壓力,有些大學生無法正確處理和排遣自己的負面情緒,于是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甚至傷害他人的生命的方式來發泄,有些大學生通過在網絡上放出虐貓虐狗的照片來獲得關注或者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些行為都是缺乏生命教育的表現。高校進行生命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不僅僅是珍惜和保護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生命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包容的生命觀。
3.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生命質量
大學生的心情、狀態會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等其他各種方面的影響,其思想觀念在大學階段會發生重大的變化。大學生在學習或是求職期間如果遇到困難,可能會產生失望、無助、迷茫等等各種不良情緒,尤其在疫情期間,高校大學生焦慮抑郁水平高于中國成人常模[1],這主要是由于非醫學和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并不了解“病毒”這個概念從而導致在這種突發性事件爆發時的應激反應以及媒體大篇幅報道相關病例的增長以及死亡人數的增加導致的大學生共情,且這種抑郁和焦慮情緒會持續較長時間,但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失去對生活的熱情,消極地面對生活,那么學生的生命質量會逐漸降低,而高校進行的生命教育能夠提高自我情緒調節和調控的能力,防止負面情緒持續地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讓學生保持身心愉悅,使學生在日后遇到這種突發性事故時能夠懷著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與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提高科學技術在不斷提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大學生相比過去擁有更多的渠道接觸外界信息,在社會思想文化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的同時,某些落后的、錯誤的、腐朽的思想充斥在互聯網中,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學習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因此高校生命教育的內容應該要強調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生命觀、價值觀等等。
生命教育貫穿于人出生直至死亡的整個過程,其內容涉及這一過程的各個方面,因此生命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具體而言應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科學認識生命:學生通過學習系統科學的生命知識,掌握理解生命的基本內涵,使受教育者對生命的產生、發展、滅亡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欣賞生命的美好,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2)正確對待生命: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引導教育學生在身體和心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意識,另一方面引導教育學生敬畏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善待生命;(3)明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遵循“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的基本原則,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社會和他人服務[2]。
自“生命教育”這一概念進入我國教育界的視野后,許多高校不斷努力做出不同的嘗試,為生命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做了許多積極貢獻。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學科推廣入高校的首次嘗試是武漢大學教授段德智于1991 年率先開設“死亡哲學”選修課,此后華中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也先后開設了死亡哲學、死亡探討類課程,作為較早一批開設此類相關課程的高校,對我國推進生命教育學科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近年來,生命教育在我國迅速發展,不少高校陸續開展死亡教育的選修課程,相關的學術論壇也在各地高校逐步開展,如中華青少年論壇、“生命教育與死亡輔導”論壇、北京大學清明論壇等等,專業的學術論壇對于我國高校生命教育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生命教育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雖然生命教育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將生命教育列入教育教學體系[3],而將生命教育設置成為獨立學科或者是設立此專業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國高校中大學生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患有抑郁癥和存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更是數不勝數,在疫情期間生活交往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以及受網絡輿論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嚴重的甚至消極面對生命,影響自身的正常生活,此次疫情期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大學生群體對生命的不同態度以及對生命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反映了高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導致了課程落實不到位,教育質量不高,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如何調整心態和對烈性傳染病的認識等等方面的內容還比較缺失。目前我國高校生命教育多為理論性知識的傳授,進行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在心理健康課程或思想政治課程中簡略地穿插進行生命教育相關知識的傳授、開設有關于生命教育的選修課、要求學生自行觀看相關視頻以及講座等等方式進行的,但這幾種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實際教育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加強對生命教育學科的重視程度,逐步建立科學、系統的生命教育知識體系。
生命教育對人們綜合素質的影響程度會隨著接受時間而逐漸變大,因此盡早進行正向、系統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階段課程作業比較輕松的情況下,有些小學已經開始了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嘗試,而在青少年生理心理均處于迅速發展的初高中階段,學業逐漸繁重,學校的教育基本被語數外等理論課程占據,我國的應試型教育導致鮮少有從初高中選擇開設生命教育課,前文提到,我國大部分高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穿插性講解和選修課等等非強制性且枯燥的教學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強的教育作用,大多數學生學習此類課程也只是為了應付課程的考試,導致課堂中的生命教育并沒有發揮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學校、授課教師與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讓生命教育真正地發揮教育作用。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逐漸趨向于功利化,其表現為生命教育過程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考察方式基本為理論性考試,只注重分數而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況,這種單一的考察方式是導致高校缺少生命教育氛圍的主要原因,學生上生命教育課程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得到不掛科的分數而麻木地學習或者背誦有關的知識,高校應該盡可能營造濃厚的生命教育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形成學習生命教育的興趣。
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主要是家庭、社會、學校,在小學至畢業前的生活里,在校園的時間占了其中的絕大多數,各個任課老師授予的知識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但目前我國高校中的生命教育老師數量較少,大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務落在了思政課老師身上,大部分思政課老師的生命教育相關知識也是從閱讀文獻獲得的,這可能導致在進行課程教育時無法向學生傳達專業的、系統的生命教育知識,導致生命教育成效甚微,因此各大高校應該在打造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的生命教育教師隊伍這方面加大投入。
在以就業率為大的風氣下,大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甚至有部分高校在畢業時將學生的就業情況與畢業證掛鉤,就業率甚至成了評價高校教育水平的標準,造成了高校只追求就業率而忽視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學生會無法疏解自己的就業和學習壓力而導致出現心理問題,在缺少生命教育課程這樣的素質教育和學校及時的心理干預的情況下,不乏有人選擇傷害或者結束自己的生命,導致悲劇的發生。
目前,我國生命教育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高校生命教育開設時間較晚,以課堂上的純理論知識教育為主,生命教育的意義在實踐領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單純的理論教育不僅枯燥無味且難以有顯著的成效,因此高校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該增加更多的實踐環節,讓學生親身參與進生命教育實踐當中,使大學生感受與體驗生命教育,從而增強他們對生命教育的認同感。
我國生命教育在小初高階段比較重視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幸福教育,進入大學階段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體現在公共大課的思政課堂上,除此之外是對對大學生的生存教育的重視,而生存教育中又片面強調“謀生技能”,幾乎不會涉及生物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大學選擇文科專業的學生,有關于生物的知識僅限于在初中和高中必修的生物課上獲取的,但無論是在初中還是高中的課程設置中,生物課都不受重視,且涉及的有關生物安全方面的內容較少,所以當疫情發生時由于媒體對病人病狀和死亡情況的報道,有部分大學生共情傷害心理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極端情緒。[4]
提高高校對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視程度,首先,應該開設一門獨立且專業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專業的生命教育講解,使學生形成科學、完整、連貫的生命教育學科知識體系。其次,要編寫對大學生身心發展有針對性、指導性的生命教育教材,其內容應該盡可能地涉及各個方面,如果教材中的某些內容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內心觸動,那么就可以使生命教育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產生終身的深刻的影響。最后,各大高校應該落實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的實施工作,不能將生命教育只放在計劃里,要落實在課程的設置上,積極推進生命教育在校園里的發展。
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必然少不了由專業的教師來授課,因此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不同的學生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也不同,因此生命教育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學方案,使不同的學生接受生命教育時都能達到最佳效果。其次,生命教育老師要提高自身對生命及生命教育的熱愛和理解,只有他們真正的熱愛生命,而不是完成任務般的授課,才能打造有溫度的課堂,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最后,任課老師在課堂外可以帶領組織學生進行志愿者活動,例如去養老院幫助失獨老人、關愛白血病患兒等等,通過課外活動豐富生命教育老師的授課方式。
校園是大學生四年里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高校應該增強對生命教育的宣傳教育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烘托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首先,高校可以開展一些關于生命教育的活動,比如進行生命教育征文活動、組織相關的社團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活動等等,讓學生以自愿的方式參與進生命教育之中,調動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熱情,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生命教育。其次,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和新媒體的作用,在疫情期間絕大部分高校采取“停課不停學”的措施進行線上授課,網絡教學方式也進一步拓寬了高校進行生命教育的渠道,因此高校要主動利用互聯網來創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在濃厚的生命教育氛圍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最后,運用滲透式教學將生命教育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當中,如在生物相關的課程中領悟生命的平等性與特殊性,在歷史課中感悟生命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等等,通過對各個學科不同的角度解讀生命,讓學生對生命有更加完整和準確的認識。
應試教育背景下,高校最注重的依舊是試卷上的成績和畢業后的就業率,但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均在提醒高校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首先,學校應該對全體師生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定時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工作,疫情期間許多高校尤其是在武漢地區的高校組織了線上心理輔導,鼓勵學生積極解決由于疫情產生的心理問題,給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指導。其次,學校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不僅僅只關注學生成績,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針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及時地進行心理輔導,以保證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下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實踐決定認識,只有親身進行豐富生命教育實踐活動,學生們才能真正認識和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首先,高校可以對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學生開展死亡教育體驗課程,讓學生在死亡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懂得生命的有限性,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價值,而不是浪費生命,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高校可以開展挫折教育,當代青少年大部分在比較舒適的環境下成長和學習,幾乎沒有經歷過很大的挫折以及危機,適當進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學生在以后應對發生類似新冠疫情的公共衛生安全事故時可以擁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和穩定的心態。最后,高校可以邀請消防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員,組織學生進行消防演習,比如通過模擬地震、火災等緊急情況,讓學生掌握在不同緊急情況發生時基本的自救方法,做到在危急情況下保護能夠盡可能地保護自己的生命。
首先,高校在進行生命教育時應提高對學生進行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生物科學知識,了解生物安全以及生態安全的重要性,使大學生加強對于烈性傳染性的理解,讓學生在以后應對此類突發公共衛生事故時具備基本的衛生防疫方法。其次,高校應該重視學生的危機心理疏導,疫情期間長期居家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改變和某些媒體為了騙取點擊量不惜編造假新聞制造恐慌,以及畢業和就業的壓力導致了許多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抑郁等癥狀,對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因此學校可以通過網上心理咨詢和輔導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鼓勵學生在發現自己無法疏解因為疫情造成的無法緩解且持續的負面情緒時主動尋求幫助,及時疏解學生緊張焦慮的心情。最后,高校可以通過抗疫中的感人事跡、我國在抗疫中所做的重大決定和對國際抗疫所做出的貢獻對大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制度優勢,增強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