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商學院 朱雯琦
會計監管是指通過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和外部的政府監督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的完整性的目標。然而,近年來互聯網技術、云會計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時代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導致會計監督管理的重大變革。當前使曾經的基于紙質的會計資料轉換為電子信息,增強會計監督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外部監管包括社會監管和國家監管。我國社會的監管主要依靠注冊會計師,收集整理會計信息,做出審計的結論與報告。注冊會計師對企業的監管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國內的一些注冊會計師的人為因素也會導致監管不力的結果。國家和政府的監督,也可以說是國家對各個部門的監督。它表現在國家制度與法律上的監督,但是有些國家的監管制度的不是特別完善,它會導致重復、交叉、冗余的管理,缺少了部門之間有效的溝通,很有可能錯過最佳的監管時機。
內部監督是優于外部監督的,他能夠更加全面、完整、深刻的掌握公司的真實運作情況與發展戰略。內部監管主要是指企業的內控制度是否設計良好并且有效執行,會計信息化的水平是否完善。我國企業的內部監管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明顯,督促的力量較為薄弱。有的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水平并沒有達到想象中的求要,不能更好的歸納整理會計信息,準確迅速的得出會計結論。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經濟貿易、交通、信息、互聯互通等多個領域。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需要擁有一大批語言精通、強大技能、高素質的人才。優秀的人才不管是在建立趨同準則與機制的過程中還是在會計監督與管理的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在人才建設方面有諸多問題,比如人才的培養結構太單一,只偏向實務不注重管理,國際化水平較低,人才交流不足等問題。在我國很多大學里面仍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質和相互交流與協作的能力、分析能力、把理論付諸于實踐的能力等。
我國的會計準則都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是由很多的因素影響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些會計組織來協調會計準則使新的會計準則能夠更好的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從而促進沿線各國貿易發展。比如2016年4月,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北京舉行會議,各國在一起相互研究,討論并建立了亞洲——大洋洲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組(AOSSG),它有利于國際會計準則在亞洲和大洋洲的的使用,并且在未來可以更好的參與國際準則的制定與修改,對組織本身和各個國家都有益處。以我國為牽線方,不斷幫助解決與其他國家會計準則方面的事項和矛盾糾紛,借以形成新的準則機制,構建新的模式,促進雙方國家的貿易發展。
我國的會計準則在進行制定、實行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參考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頒發的國際會計準則完善自身的會計準則,不斷地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最終建立起來一個財務會計準則的框架,為今后的會計核算和監督打下堅實基礎。而且要建立國際化的市場環境與法律環境,使自身的準則制度向國際化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周邊的國家進行會計信息的交流,促進兩國的商貿與合作[1]。
中國是“一帶一路”線路的起點,中國要與各國聯合起來,以重要的行業為切入點,整合雙方的會計準則與制度達到會計準則的趨同,然后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會計準則的等效,也要強調國家間的相互協作的妥協,允許和承認不同準則之間的差異。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的實施會計的趨同與等效策略,從而促進沿線國家的貿易發展與雙邊合作。
首先,要促進計會計信息化的的應用,建立健全的內部監管制度。在大數據時代,會計的信息化能夠更好的反應會計監督與管理的水平。會計信息化是將高新的信息技術與傳統意義上的會計工作進行融匯整合的過程。因此,各國要加強會計信息化的研究,不斷完善信息化風險制度,在各國的會計信息網絡中要綜合的分析和評估其安全可靠性,并且結合ERP等信息系統,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對各項的資金、物流等財務信息更好的歸納和整理,形成對企業的財務信息的整體觀,使會計信息能夠更好的被管理與監督。
其次,要保障會計信息的安全。在如今信息化盛行的網絡時代中,會計信息安全問題是令人擔憂的,會計信息是以不同的數據形式在網絡平臺上加以記錄,因此這種文件很容易復制、刪除、修改并且不會留下任何循跡,這樣便會增加會計信息的安全風險,使會計的監督與管理成為空談。因此,會計人員應該掌握一些計算機的知識,加強會計人員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對系統的認識和理解,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情況發生。其次,加強硬件和數據的管理。及時對外部網絡環境監督,阻止安全隱患的發生,保障會計信息的安全。
最后,減少會計監督中利益沖突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公司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沖突,所有者比較關注企業是否能長遠的發展并且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然而經營者較為注重在任職期間的企業短期經營狀況與自身的收入。他們關注點不同所以他們會產生利益沖突,從而影響監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應該建立一個三方約束機制比如注冊會計師協會為企業來監管。
在“一帶一路”中,中國與沿線國家應該加強各國的人才與交流并且共同培養國際化的人才,即可以吸引沿線國家的優秀人才來中國學習深造,也可以使中國優秀人才走出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人才進行交流。加強海外實踐活動,相互借鑒各國的科學與技術,共同的培養高層次的國際人才。在未來三年中,北京將建立3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不斷的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種“高技術”人才來北京進行學習與交流,努力實現各個國家各個領域的共贏發展。這將吸引900名博士生,1 800名研究人員來交流學習。這樣能夠推進與沿線國家互學互鑒,優勢互補,相互交流,增進相互的信任,更好的實行貿易發展與雙邊合作[2]。
我國應該積極地進行政策性的建設,制定各項培養綜合型人才的制度,明確各個制度的培養方案和主要領域,為有意向想要在“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發揮自己優勢的人才促成適宜的外部環境。完善各項人才機制,注重人才“走出去”和“引進來”。例如海外留學回來的綠色通道,“千人計劃”等為“一帶一路”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表示,到2016年12月,現在在國內已經有將近50多所高等院校已經發布了相關教育開放規劃,截止到2015年,已經有10個國家地區的將近45所高校共同努力的打造“一帶一路”的共同體,建立了“一帶一路”聯盟。
現如今高校培養的人才很可能與企業的人才需求是不一致的。人才對于社會企業的適應性、高校與企業生存發展相結合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實用性綜合人才,學校與企業雙方的相互協作是必要的。比如說河北地質大學參加了“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需求”培養交流會,與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相互交流加強相互聯系的培養。除此之外,在北京召開的共有來自全國500所高校、350余家企業的1 800余名代表參加的2017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上,高校與企業共同研究討論了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的方法,不斷地努力構建產教相互融合的良好環境,并且完善高校與企業共同的育人機制。高等教育應該與社會對接,人才培養應與企業需求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人才,才能更好的為企業所用,更加適應企業的發展進程[3]。
加強“一帶一路”語言能力建設是推進“一帶一路”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一帶一路”沿線覆蓋的地區官方語言總數量就超過45種。然而,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對外語專業的設置最多也僅僅只有20種,而且招收的人數也相對比較少。缺乏小語種人才很不利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溝通交流。國家應該對此進行政策性傾斜,高校加快培養“會計+小語種”的培養模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開設了會計與小語種的創新班,彰顯了國際化的教學特點,可以提高培養出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促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協作。北京師范大學還開設了“一帶一路”高校學習共享平臺,不斷的聯合創新培養復合式人才。這種“小語種+會計”的培養模式既增強了在校學生的個人競爭力,又對沿線國家的外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