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公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黃雅麗
產權是最為重要的制度結構,這主要是由于制度安排需要以產權為基礎,從本質上來說,任何經濟主體在進行交互的過程中,都需要以產權為中心。經濟主體的產權決定了其能否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力,并且還會對法律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社會制度,此類影響還會給產權的發展帶來反作用力。所以說,各類社會活動需要以產權為基礎。
所謂的產權就是指人們具有使用收入和轉讓資源的權利。按照不同的權能來說,產權主要包含了使用權、所有權以及收益權。由于,大多數經濟主體在現實中都具有使用收入和轉讓同一資源的權利,所以,由于產權的排他性和可轉讓性并不相同,因此在對產權安排進行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幾類存在狀態來劃分產權:部分產權可能為公共持有;所有人都能夠對其加以享用;用益權是部分權力僅有的;還有一些可能為私人所具有的權利。根據契約理論來說,由于可以分割產權權能,并且事件的發生無法預測,因此,事先安排的合同內不可能對各項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羅列,由于所衍生的大部分權利或利益是不可預見的,因此,此類權益剩余索取權應該歸誰所有,成為了最為重要的產權界定議題。所以,根據契約論能夠得知,產權歸屬指的就是剩余索取權應該歸誰所有。只有明確了剩余索取權,才能夠明確產權。國有企業的人事具有任命剩余索取權所有者的權利,因此,集團公司在經過行業改革后,能夠決定各項產權收益歸誰所有,針對地方企業來說,地方政府中具有決定權的主導力量就是行政首長或組織部門。因此導致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和資產使用權無法真正為領導人所持有。如果政府與企業具有不同的目標,那么企業領導人對政府目標的服從是必須的。這一選擇能夠體現出企業領導人的理性,如此,負責的對象就由市場轉變為政府,是國有企業在構建運行機制時無法解決的難題[1]。
國有企業具有較復雜的治理結構,還會受到內部職工以及中層和基層干部的各類行為的影響,再加上以往封閉式體制帶來的影響,導致其無法實現對自身認識的突破,因此,就算國有企業已經從名義上實現了對產權的改革,哪怕國有企業已經上市,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雖然已經轉換了機構形式,然而,其并沒有從內部實現對治理結構功能的突破。總體來說,政府以往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依然影響著國有企業在運營階段所采用的理念和模式,搞活目標在由國有資產轉換為國有企業時,GDP指標無法實現向資產收益率的轉換,政府也無法改變以往的管理思路。國有企業想要通過對內部結構的治理,來實現對責任的明確,對負擔的減少,對產權的厘清,對機構的精設以及對結構的理順,依然具有較大的難度,國有企業與非公經濟不同,其發展缺乏靈活性、創新性、拓展性等。由于企業人事具有任命剩余索取權享有者的權力,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會給企業管理層帶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想要改變內在基因具有較大的難度。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國有企業的發展將日漸衰弱。想要促使國有企業的發展,就必須摒棄以往的做法,做到對政府的徹底放手,以此為基礎,才能夠使國有企業得到真正的解放。
國有資產具有多種流動形式,經營者目前在我國通過收購和持股,能夠吸引更多的職業經紀人,再加上經營者通過對國有資產的收購,能夠使企業員工的心理和身份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從內部治理方面入手,通過調整企業結構,能夠使其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尤其是剩余索取權也能回到資產所有者手中。并且,所有者在反復與經營者進行博弈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對產權的落實[2]。
目前,經營者在對國有資產進行收購后,社會中爭議最大的是,國有資產在MBO階段是否流失,收購者是否對國有資產進行了私吞和低價收購。普通的MBO職工心理上很難取得平衡,這主要是由于MBO一旦完成,以往的主人翁地位就會瞬間消失,企業是否需要進行裁員,主要取決于自身的效益,政府不會再對其予以過多的照顧,由于這一落差較大,因此,MBO方式極易引起社會大眾的責難。
站在理性的層面來說,在MBO實施階段,需要對國有資產的縮水和流失加以分清。國有資產之所以會流失,必然是由于存在故意違反操作規范的主觀思想,其必然會導致違法行為的出現,因此,在流失國有資產后,必定會導致經濟犯罪行為的出現,司法機關就需要在這個時候介入,并嚴厲進行打擊。而在市場中通過對國有資產公平、自愿的交易,則會導致其出現縮水現象。這主要是由于雙方在市場經濟中的基本交易原則就是權利對等,在評估代售國有資產的過程中,由于評估主體除了政府或負責管理政府國有資產的部門外,買賣雙方必須要對最后所履行的評估結果予以認可,因此,有可能會導致成交價比賬面價值更高、更低或相等這三種情況的出現,只要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序,嚴格、科學的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管,也就是評估和競標需要做到公平、透明公開、有序,那么就算是縮水,也值得對其進行鼓勵和推廣。就如同股民采用“割肉”的方式來交易股票一樣,“割肉”的目的是保證股民資產能夠保持完整,與保值原理現付。國有企業的超額部分在經過我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折舊后,針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早就以超額的形式對其資產進行了提取,由于國企的傳統技術無法獲得較快的進步,技術裝備的水平有限,因此,企業不僅具有使用土地的權利,并且剩余的其他資產價值并不高,如果沒有從磨損狀況方面對資產進行評估,只是追求其賬面價值,是無法使此類資產得到良好的流動的,消極的固守會導致國有資產無法得到良好的保值和增值,會導致其資產出現快速縮水現象。所以,只要通過對相關程序和交易價格的公開、對監督工作的嚴格開展,就值得鼓勵和推崇以任何形式來流轉國有資產。只有流動的國有資產,才能夠盤活和增加國有資產的價值。根據當前的改革實踐也能夠得知,國有資產如果無法流動,那么就會導致更多損失的出現。人雖然沒有改變,但是經營者在對國有資產進行收購后,就搞活了該企業,其主要是由于剩余索取權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進而使國企內部的治理結構得到了理順[3]。
目前,社會領域之所以會對國企改革產生非議,其主要是由于國有企業股權被出售或被經營者收購后,是否會給國有企業帶來全新性質,如果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轉制都順利的完成了,那么公有制如何才能夠保證自身的主體地位,是否會給社會主義帶來全新的性質。以上疑問是我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受到傳統經濟理論的影響所形成的。因此,想要實現對部分認識的澄清,就必須要結合大生產的社會背景,來對如何實現公有制加以考慮,對所有問題的看待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小生產和小私有形式。
因此,需要對如下問題加以澄清:國有經濟與國營經濟并不相同。國有概念與國營概念截然不同,二者具有較大差別和內涵,國有就是指企業所有權歸誰所有,而國營指的就是應該由誰來經營企業。在進入社會化生產后,所有權已經無法與使用權和經營權相結合,這是大工業社會最為常見的現象,此類現象在經過推廣和深入后,也對股權的分散起到了反推動作用,進而導致資本開始向著社會化發展。針對當前社會來說,政府不再經營國有企業的資本后,國有企業的社會資本能夠得到拓展,進而實現對混合所有制的形成,并且在大規模分散股權之后,在實際企業中所占的權重不宜過大,就能夠使“人事困局”給國有企業內部帶來的“傳統體制弊端”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政府可以通過對社會監督力量和服務力量的有效利用,來開展有效的監管工作,也能夠使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在社會資本中得到真正的發揮。
我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獲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采用漸進式、存量型以及外圍性的模式進行改革,能夠使非公經濟的作用得到不斷的提升,也能夠使我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在活力,目前,GDP中的非公經濟已經做出了70%以上的貢獻,使得大規模就業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基本保證了國民收入之后,就需要以經濟效率的提升為目標進行改革,如何才能夠做好對國有經濟的改革,就需要將產權作為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