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學 王正旺
集體經濟在我國鄉村基層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對于保障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產業繁榮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支撐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集體經濟運行中產生多方面現實問題,所能夠起到的引領作用有所削弱。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對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革新,對于集體經濟而言,緊隨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重構發展模式,是實現自身創新發展的基本前提。
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成為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將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同等位置的重要舉措。首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本質上是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的回歸,也是全球化背景下鄉土中國建設的基本路徑。其次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百多年來愛國仁人志士對中國基層社會改造思想的再實踐、再認識。再次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其核心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為中國農村發展起到根本性的指引[1]。最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使中國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夠將飯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能夠確保中國在任何形勢下面臨各個方面的挑戰。
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經濟形式,在新時期背景下,集體經濟的發展,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依然具有較為明顯的保障作用。一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體制改革依然有較長的路要走,在“三農”問題解決過程中,依然需要多方面的探索。集體經濟的發展,不僅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對農村政治問題的解決,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2]。二是通過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能夠確保農村產業做大做強,能夠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在對市場需求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能夠更好的明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為農村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產業形成良好的循環發展態勢。
集體經濟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農業產業生產效率提升和農村政治工作開展提供了基礎支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集體經濟的職能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是集體經濟在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他類型資產管理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其次是對于各級政府的劃撥資金、社會組織與個人的幫扶、捐助資金起到應有的管理作用。再次是在集體資產的生產經營管理中,起到更加明顯的促進作用[3]。最后是對于農村經濟活動的開展,需要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要確保這些措施的深度落實,必須要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層面進行完善,對集體經濟的職能進行重構。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并不是簡單的規定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方式,更多的是通過對農業發展定位的明確,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制定的推廣,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變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政府根據當地實際,在干部組織體系、農業生產要素優化、資金支持和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制定對應的配套措施。這些措施的制定和落實,為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在新型制度體系下,城鄉之間的要素壁壘被逐漸消除,集體經濟組織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生產體系中來,能夠更好的推動集體經濟深化改革,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而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撐。
在集體經濟原有發展體系中,要素供給是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產業類型規劃、人才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都使得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這些方面的限制逐漸的消除,部分要素還實現突破,對集體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3]。例如在人才資源供給方面,通過更加完善的金融和社會保障政策,能夠讓更多的優秀人才,利用農業產業發展的空間和優勢,進行創新創業。同時,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信息交互水平不斷提升,集體經濟運行效率也不斷提升,同樣為集體經濟健康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原有的農業產業發展體系中,集體經濟項目經營多是集中在農業相關的項目,不僅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經營效益也難以提升,使得村民不愿意投入到相關生產項目中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相關產業方面的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尤其是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支撐下,鄉村旅游、民俗經濟、休閑農業、特色農業等新型產業類型不斷發展,有效推動農村地區產業持續發展,并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型機遇。在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為農村整體發展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首先是以黨的領導作用為基礎的,也只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夠實現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傳統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中,曾出現對黨的領導重視程度不足,將個人意志凌駕于集體項目決策之上的情形。由此不僅對集體經濟項目發展造成影響,還使得村民利益受到實質性的侵害。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集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能夠在深層次上改變集體經濟運行模式,強化項目運行模式的革新,從而達到更好的運行效果。一方面來說,要能夠充分發揮先進黨員的帶頭引領作用,通過不同渠道遴選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充實到村級組織中。尤其是對于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要能夠通過組織接納的形式,將其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另一方面來說,在集體經濟項目決策中,要全面堅持集體決策的原則,堅持以為村民集體利益實現為導向,建設一支具有創新能力、事業心強、專業技能水平高的黨員隊伍,從而將基層黨支部在集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基礎薄弱,項目建設資金不足,是限制項目投入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我國金融運行體系逐步完善,金融行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背景下,理應為集體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方面的支撐需要從幾個方面同步入手:一是政府層面應當加大財政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形成普惠性的財政支持政策,實現財政資金的精準化投放[4]。二是要能夠充分發揮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信貸門檻,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靈活性調整擔保范圍,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支撐。三是要能夠從稅費角度完善相關政策,包括房產稅、土地使用稅、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等各個方面,在堅持“應免盡免、可減則減”的基礎上,為集體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新時期集體經濟發展中,政策引導作用的發揮,是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作用的現實體現。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正式成立,標志著相關方面工作轉型力度開始進入新型時期,通過更加完善的產業幫扶和就業幫扶措施,做好相關方面的政策分類,并對現有政策進行全面優化,以實現集體經濟項目運行水平全面提升[5]。同時,在政策方面還應當強化電商服務政策的構建,將互聯網技術更加深入的應用于農業集體項目經營中,尤其應用于農副產品的銷售中,在拓展新型經營業態的同時,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村民集體意識的提升,是確保集體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體系構建過程中,農村居民的集體意識受到嚴峻挑戰,但是要更好的將集體經濟作用發揮出來,還需要在這方面進行深度強化。因此應當借助鄉村振興戰略過程的實施,依托新媒體傳播平臺的應用,加大對集體意識的宣傳。一方面在明確產權關系基礎上,規范集體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的規范性。另一方面則要能夠依托集體意識的培養,引導更多基層群體對集體經濟的認同感,更好的投身于經濟發展活動中來。通過更為優化的運行模式,實現集體經濟的高水平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路徑。
作為有效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集體經濟發展重新指明了方向。在中國共產黨及其基層組織的引領下,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導,實現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能夠更加堅實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覆蓋起到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