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 茍阿妮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劇烈變革,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高職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性。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產業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是高職院校的職責和目標之一。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特色和需求,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是產業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目前,在以校企合作為重要載體的高職教育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校企合作發展地方經濟的路徑進行了探究。
在一些地方雖然確立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方向,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貌合神離”,存在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或者高職院校積極促推動,希望從企業獲得一定資源支持,企業在短期內看不到收益而積極性不高;或者企業面對實際問題和困難,向高職院校尋求幫助,但院校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難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企業需求。長此以往,企業出于自身發展利益的考慮,對校企合作服務模式熱情不高,參與度逐漸降低,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少了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培養的學生進入企業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也不適應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鼓勵校企合作服務模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政策,各地高職院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很多創新和嘗試,但相關的監管制度還較為缺乏,與之配套的基礎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和地方企業的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的分配、共享、轉移等缺乏明確的界定,在產生糾紛時雙方的權益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導致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難以長期持續發展。由于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在執行力度層面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對相關資源配置、考核評價以及監管評審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也相對滯后。
企業經營的目的和目標是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盈利,獲得持續增長的利潤,保證企業獲得長久持續的發展。就合作企業而言,如果學校輸送的人才不能為企業帶來盈利和發展,那么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可能大大降低。政府部門提出鼓勵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并要求在學生實習期間也要給予相應的薪酬,這些規定保障了學生和高職院校發展的利益,但由于學生通常缺乏工作經驗,生產效率不高,難以在短期內達到企業的要求,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將實習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來使用[1]。同時,實習學生在從事簡單重復性的工作時,心理落差較大,工作熱情不高,得不到有效的學習和鍛煉機會,學不到真正有用的技能和知識,導致對企業的認可度也不高,畢業后不愿意到實習過的企業就業。
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校企合作實踐中,政府部門為了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保障企業的自身利益,對承擔實習生培訓任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府財政補貼,以補償企業在實習生培訓和技能指導過程中投入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企業在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情況下,出于長遠利益的考慮,愿意將實習生安排在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使學生在獲得技能培訓的同時,培養起對自己專業的認同和企業的認可,從而吸引學生畢業后入職實習企業,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培養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產業技術人才,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到來,企業也需要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實用型技術人才,這樣企業發展才能立足于市場競爭中。因此,校企合作對企業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校企合作對高職院校的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高職院校都會面臨嚴重的招生和就業壓力。如果院校無法為學生提供實習工作崗位,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必將影響高職院校的招生,這對學校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一方面可以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企業的實習工作崗位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和學習的機會,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將會為學校帶來積極影響,可以為院校吸引更多更優質的生源。
總之,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對雙方的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環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需要,深入社會和企業,做好人才需求調研工作,為企業和社會輸送大量高素質的實用型產業技術人才。學校可以對學生開展理論、技能和實踐等綜合能力的教學和考核,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技術人才過程中,要有符合實際的準確定位,為地方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集管理、生產、服務等能力為一身的高端產業技術人才,讓學生從走上工作崗位起,就能夠適應崗位要求,就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2]。
高職院校和企業要找到合適的合作模式,讓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在企業中能夠找到對應的實習工作崗位。確定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崗位之后,高職院校要調整學校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實踐技能和心理素質的專業培訓,讓學生滿足企業上崗的技術要求和心理素質要求。對為企業培養的人才要進行特色培訓,要讓學校教育教學特色和企業崗位需求相匹配,讓學校和企業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利益驅動經濟鏈條的合作發展,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過程中,要注重保障各方利益的制度建設,要堅持公平公正、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合作理念。當地政府應當從雙方互利的角度,制定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積極協調高職院校和地方企業的合作機制,當好校企合作的中間人和協調人的角色。政府部門還應做好校企合作的基礎保障,讓合作制度有監管,讓合作方式有法可依,從法律角度協調雙方的利益關系。校企合作應當建立優質資源的共享機制,高職院校具有應用性人才培訓和儲備的優勢,企業有實戰經驗、優質項目和高端科技設備的資源,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要達成資源共享的合作制度,在政府和法律制度監管之下,促進校企合作模式的長期發展。
校企合作模式下,雙方利益的有效增長是促進高職院校和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當前高職院校謀轉型謀發展的道路上,無論是學校還是企業,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在當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雙方還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雖然雙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但在雙方利益沒有做好相關協調和保障的情況下,缺乏主動進行深度合作的積極性。針對此問題,在校企合作之初,就需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下,對各自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保障雙方的經濟和知識產權等利益。此外,為了促進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還需要政府以政策支持或獎勵的形式加以引導和推動,讓企業有意愿接納高職院校的實習生,為學生提供實習工作崗位和相關保障,鼓勵高職院校配合企業的科技攻關、項目開發等工作。
在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過程中,要注重學校科學教研成果的創新。從高職院校未來發展來講,如果不注重科學教研成果的創新,不僅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會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入。在新教改的教學理念中,鼓勵學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動力。因此,在校企合作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合作模式中,高職院校要結合學校自身實際,立足長遠,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基礎,依據地方經濟的發展特色,著眼科技發展新趨勢,提前布局謀劃,不斷在教育理念和教學特色方面進行創新,吸引更多的企業特別是新興行業的企業參與到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中來,培養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的新型產業技術人才。
總而言之,高端應用型產業技術人才是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的基礎保障之一,高職院校要從辦學目標和教育理念出發,為企業培養和輸送有能力、有技術、有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為企業帶來經濟利潤的增長,從而促進校企合作模式的落實和可持續發展,以此來推動地方經濟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