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共同精神、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總和,是發展中國特色服裝設計教育、培養全面發展服裝設計人才的重要資源。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手工藝不僅表現為“形而下”的器物形態、“形而中”的技藝本身,也是“形而上”的道的載體,“兼具直接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物質性和非物質性、顯性與隱性等一般發展資源所不具有的獨特特征”[1],這些價值的共生之于服裝設計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2017年3月24日,由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印發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亦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職業院校加強傳統工藝專業建設,培養具有較好文化藝術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振興中國傳統工藝,高職服裝設計教育責無旁貸。
湖南省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侗錦織造技藝等傳統手工技藝早已成為中國對外交流中的文化名片,湖南高職服裝設計教育完全可以利用好這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走出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設計構成”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基礎課,作為設計學科的先行課程,是邁入設計門檻的重要環節。“設計構成”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是使學生獲得基礎的專業技法,更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設計思維的基本框架。長期以來,在“設計構成”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存在兩大困境:其一,作為脫胎于西方和日本的設計教育基礎體系,無法發揮我國深厚文化沉淀的優勢,完全照搬的“設計構成”教學內容不利于本土設計思維的構建;其二,構成與服裝專業之間的聯系較弱,“中國構成教學效仿了日本構成教學的模式,因此,作為設計基礎的構成課程不直接與設計的實用目的聯系在一起,它通常不涉及實用功能以及設計所需解決的問題,而致力于抽象的幾何形式的創造。”[2]雖然各類構成教材都在努力地向專業方向靠近,但是課題與作業的設計仍然采用原有單一固定的程式,如何有效地將構成知識點轉化為服裝設計應用能力,真正發揮專業基礎課服務專業課的作用仍需積極探索。從教學角度來看,湖湘地方傳統手工藝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作為典型案例,以民族的造物智慧啟迪現代設計思維,有助于本土化設計基礎的構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服裝設計創意圖稿向服裝設計成品轉變的實現手段,在傳承手工藝的同時,搭建構成知識與服裝設計的橋梁。從育人角度來看,既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也可以促進審美的提升與勞動精神的培養。
根據“設計構成”的教學思路,對接國家高等職業學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學標準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高職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特點,課程擬定了“知背景—懂要素—樹審美—明方法—巧創意”的教學思路。在此基礎上,課程教學還將以湖湘傳統手工藝的應用為主線,嘗試在傳統文化、審美、技術的基礎上探討適應我國設計土壤的“設計構成”課程教學,“用‘舊’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工藝、造物、裝飾文化)去武裝成為‘新’的傳統與現代并重的設計力量。”[3]
依據教學思路,將教材內容重構為5個項目,該教學內容及湖湘傳統手工藝融入的項目與形式如下。
2.2.1 項目一:構成概述(4課時)
教學內容包含設計構成的產生和發展與基于設計構成視角的傳統手工藝解析兩個任務,主要涉及后續課程中需要用到的侗錦織造技藝、挑花(花瑤挑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竹編(益陽小郁竹藝)、湘繡等湖湘傳統手工藝的背景介紹。
2.2.2 項目二:構成基礎(16課時)
教學內容為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的基本概念以及構成基礎綜合練習,主要涉及侗錦織造技藝、挑花(花瑤挑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作品案例分析。
2.2.3 項目三:構成的審美原則(16課時)
教學內容為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的形式美法則以及專題應用訓練,主要涉及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侗錦織造技藝、挑花(花瑤挑花)、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作品案例賞析。
2.2.4 項目四:構成的形式表現(16課時)
教學內容為平面、色彩、立體三大構成的形式表現方法以及專題應用訓練,主要涉及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侗錦織造技藝、挑花(花瑤挑花)、竹編(益陽小郁竹藝)、湘繡實踐操作。
2.2.5 項目五:創意構成綜合實踐(8課時)
教學內容主要是根據項目四的設計成果進行兩套系列拓展設計,主要涉及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侗錦織造技藝、挑花(花瑤挑花)、竹編(益陽小郁竹藝)、湘繡實踐操作。
課程教學以構成基礎向設計作品轉換為主線,以湖湘傳統手工藝為載體,在培養職業能力的同時,實現德、智、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項目四—“構成的形式表現”作為設計基礎向設計作品轉換的重要環節,是“設計構成”課程的核心部分,以此項目為例,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基于專業基礎課充分服務專業課的設計理念,教學單元以2020首屆旗袍設計大賽為任務驅動,相對于其他設計比賽,旗袍設計大賽已經確立了服裝的基本型—旗袍,在款式設計上要求相對簡單,更適合大一新生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的情況。根據服裝設計成品必備的3個要素—圖案、色彩以及造型,結合教學知識點,將本項目拆解為3個對應任務—圖案裝飾、色彩選擇與搭配、結構裝飾,為沒有接觸過專業的大一新生明確知識點在專業應用中的位置,提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興趣。
在對應任務的教學中,以湖湘特色民族元素貫穿始終,通過對湖湘傳統手工藝作品的案例分析以及實踐操作,致力于達成以傳統美學精神賦能新時代美育,以民藝傳承助力設計創新的目標,最終通過綜合實訓課程完成湖湘特色民族元素旗袍裝飾作品。
在明確設計步驟及任務之后,基于嘗試教學模式“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教學流程,鼓勵學生自主嘗試,依據不同階段的嘗試結果,有針對性地導入重點、發現難點。
在對教學重難點的處理上,依據特點劃分為“方法學習”和“感性認知”兩大類,分別采用實踐總結、案例分析、示范操作、情境模擬4個解決思路,運用不同的素材形成不同形式的活動,有效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
在由構成表現形式方法向服裝應用表達轉化的過程中,多種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學生完成作品的可行性。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學習通自建素材庫、微信公眾號、服裝專業論壇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對接流行趨勢,發掘主題元素,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虛擬試裝軟件、配色App、繪圖App的應用提高了零基礎學生的可操作性。此外,蠟染、扎染、竹編等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幫助學生完成了圖紙到作品的轉變,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動手的成就感。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每個階段的小作品以及最終的旗袍作品之后,都將進行匯報展示以及多方評價。通過匯報展示,培養自信與表達能力;通過小組互評,提升鑒賞能力;通過教師點評,鞏固知識點;通過工藝大師點評,體悟工匠精神;通過企業導師評價,增強市場意識。
本項目教學的整體設計建立在“湖湘傳統工藝”之上,嘗試用傳統的方法打破學生設計表達的困境。整個流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的支撐,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親身示范、大師傳授等多樣的形式將工匠精神有機融合,實現了“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教育,而傳統工藝中所蘊含的美學內涵自然而然地成為審美培育的源頭活水。此外,本項目教學也大量涉及傳統手工藝的實際操作,傳統的手工勞作有效促進了勞動精神的培養,最終形成了德、智、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傳統工藝的振興已經處于相對穩定的常態發展,下一階段的目標應是推動傳統工藝從振興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雖然我國之前創造力欠缺且設計僵滯,但近年來,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服飾文化的當代中國服裝用“國潮”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讓人們看到了當代中國設計正逐漸與歷史的文脈相通相融。湖湘傳統手工藝作為源頭活水,正不斷浸潤著湖湘乃至全國服裝設計人才的成長,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