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吹麻灘初級中學 安英發
新課改環境中,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選擇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運用創造性的思維與方法,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并且全面理解和掌握所需的信息。簡單來說,閱讀教學就是要深刻地了解文章中的語言、詞語、句子的意義,領會作者反映的思想情感、思路脈絡、時代背景、人文景觀、人際關系。閱讀方法的運用主要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就是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分析、分類、歸納、總結的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文化及文明的持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接受的文字及各種信息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需要我們進行針對性地選擇,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中的選擇極其重要,要求閱讀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極強的閱讀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能力關系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學習都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語文學科教學方法的運用息息相關。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者需要高度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探索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閱讀就是積累知識、處理信息的過程,研究閱讀方法的創新應用,不但要將閱讀知識向學生講解,還要將閱讀能力傳授給學生。傳統教學模式單一枯燥,按部就班,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因此,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索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針對閱讀當中程序性的知識,需要教師關注教學過程的引導,充分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完成知識建構。例如,教學《竊讀記》這篇課文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閱讀提示”,這部分內容對文章寫作方法的運用進行了介紹,能為學生閱讀過程做好準備,明確單元閱讀要求。學生閱讀期間,教師還需做好閱讀引導工作,鼓勵學生使用“一氣讀完”的方式,在文章中做標記,啟發學生思考課文中運用的寫作方法,掌握文章中的知識,構建知識體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和流程,在后續閱讀階段,也能按照此思路展開自主閱讀。
閱讀的目的是獲取價值信息,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利于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講解程序性知識時,還需關注課堂提問方法的運用,指導學生思考文章內容。例如,教學《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時,按照課程改革要求,要將學生主體性充分體現出,教師可采取如下引導措施:第一,要求學生對《水滸傳》名著內容進行閱讀,從整體角度理解文章的內容,在課堂上通過文章閱讀,分析課文結構特點,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第二,設計引導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段和修辭手法?”“文章寫作方法運用方面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展開思考。第三,為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課文內容,還可設計下列問題:“課文中怎樣表現晁蓋、吳用等人的‘智取’生辰綱和楊志一伙人‘智押’生辰綱?”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理解文章內容,掌握閱讀流程和方法,構建知識體系。
教育改革深入實施,核心素養成為全新的教育目標。初中階段,語文閱讀教學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能根據事實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并對問題展開辯證分析,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思維的發展之間存在緊密關聯,閱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寫作是培養學生表達與創作能力的主要措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思辨性閱讀和寫作相互融合,打造“思辨讀寫”課堂教學模式,以此為閱讀教學的改革提供全新方向。
運用“思辨讀寫”要求學生保持自主閱讀狀態,能通過閱讀內容表達見解。運用此教學模式能關注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介入,展現自我意識,體現深度思維。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培養學生高度思維的材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材課后存在“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模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教材課后教學模塊,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通過上述素材的運用,能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將“百草園”“三味書屋”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的閱讀邏輯更加清晰。課后,教師還可以設計思考問題“根據課文概括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探討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呈現是否贅筆?”上述問題能啟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度思考,從文章中尋找證據支持自身觀點,展開思辨性閱讀。此外,課后習題還可以設計“如何評價文中教書先生?”“思考魯迅寫《朝花夕拾》的情感運用特點。”等問題,上述問題利于學生邏輯推理、欣賞評價這類高階思維的培養。
教師運用思辨性讀寫這一教學方法設計淺層任務,能充分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品讀經典作品,圍繞閱讀內容,讓學生通過人物特點、內容情節、環境特點分析作者寫作意圖,并且根據故事情節完成寫作任務。比如,要求學生閱讀《西游記》,從中篩選出能反映不同故事特點的寫作模式;閱讀《駱駝祥子》,要求學生以祥子的身份寫“控告書”。上述寫作任務的設計,能讓學生品味作品,感悟文章情節,深入思考,根據閱讀任務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集思辨和寫作為一體,建構語言、發展思維,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實現精神方面成長,提高語文素養。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項目閱讀教學方法,設計閱讀專題,為學生設計研究性任務,要求學生閱讀以后,小組間合作探究,通過研究報告或者小論文等形式匯報成果。比如,學習《朝花夕拾》內容以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探究專題,“聯系文中提到的作品,思考魯迅童年,分析其成長經歷”“思考魯迅觀點對兒童教育的啟發和影響”。上述專題任務具備綜合性特點,而且高度開放,學生探究空間廣闊。在探究過程,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各類資源,收集各類閱讀材料數據信息,通過小組討論發表自身觀點,深化閱讀學習體驗。應用項目研究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信息處理、邏輯思維、合作管理、表達能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教育的發展形勢,初中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師需要明確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改進教育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探索高效的課改之路。因此,文中提出了關注程序性知識講解,引領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關注學生思維啟發,展開思辨性讀寫教學;運用項目研究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等策略,以期能為提高初中生閱讀能力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