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
今年,恰逢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積極開展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學校結合蕊春園綠色園林特色,建設黨史紅色長廊,聚焦典型園林風貌,開辟紅色尋訪廣場,依托“大手牽小手,永遠跟黨走”黨建品牌,引導學生通過沉浸交互式的具身體驗學習,縱覽百年芳華,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旨在讓他們擁有紅色信仰、紅色情懷、紅色力量。
黨的百年歷史與當下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鑒于此,我們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將學校具有蘇州園林風格的蕊春園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情境場,將園子四周的長廊打造成“紅色長廊話百年”黨史長廊,以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為線索,以不同時期的典型事例、歷史人物為主干,全景式回顧黨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以行進中的紅色教育,激發少年兒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我們將黨史長廊的起點設在園林中假山與叢林的結合處,這暗喻著建黨初期復雜的革命環境。我們將“開國大典”設在園林中央寬敞的門廳里,將“黨的十八大”呈現在水榭寬闊的榭臺中。在“開國大典”的展示空間,有教師手寫的毛主席的七律詩《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有學生創作的兒童畫《各族人民大團結》,最引人注目的是美術教師繪制的《開國大典》水彩畫,色彩靈動、形象逼真,再現了毛主席當年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的場景,定格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重要歷史時刻,凸顯了“開國大典”的偉大與莊嚴,這都表現了“我愛祖國,我愛中國共產黨”的主題。
全景式黨史長廊體現了“面”“線”“點”的立體融合。在黨史長廊的“前言”旁,我們用一整塊的長廊做成一個獨立的“面”的展板,將黨的百年歷史濃縮在這一展板中,用圖表和文字展示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的時間、地點、參加人數、會議決議等。學生站在這塊展板前,對黨的百年歷史一目了然,能真正做到一圖讀懂黨的100年。在古色古香的長廊青磚黑瓦屋脊下的椽柱上,懸掛著黨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要工作和成就,這就形成了百年黨史連貫的“線”。此外,長廊的花窗和白墻,寓意黨史長廊中的一個個“點”,展現了不同時期的典型事例、歷史人物、精彩故事等。
百年黨史的長卷在紅色長廊里漸次打開:紅船故事、南昌起義、三大戰役、核爆成功、改革開放、港澳回歸、美麗中國、一帶一路、防疫抗疫、脫貧攻堅……學生循著百米長廊,邊走邊看。“行走的黨史”讓黨史知識“動”起來、“活”起來。其中,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點燃了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百年黨史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身邊的歷史”。
黨史長廊,一方面用文字圖片呈現史實,讓學生了解;另一方面將兒童的感悟和創造融入其作品,助力其表達感受。如有學生手繪“紅軍長征路線圖”,有學生用書法再現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自勉對聯,有學生書寫毛澤東詩詞、革命先驅語錄,也有教師創作水墨畫《振興鄉村富民強國奔小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學生用木刻年畫、剪紙、藍印花布等南通非遺藝術形式呈現百年黨史,如用木刻年畫制作“一大會址”,用藍印花布呈現“南泥灣開荒”,用剪紙作品《祖國萬歲》《人民萬歲》展現“開國大典”,用風箏板鷂創作“夢圓飛天”……學生將地域文化與黨的歷史、國家發展融為一體,同時沉浸在百年歷史長卷之中。
紅色長廊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金句頻現,“習”聲回響:水榭里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展現了總書記“人民至上”的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配以總書記2020年11月13日視察南通時在長江邊上的留影,體現了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要求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果。此外,學校在紅領巾廣場獨辟一條“脫貧致富”主題長廊,呈現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故事。
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他們體驗講述,感受戰爭年代的艱苦環境,在耳濡目染中傳承不怕困難、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讓紅色種子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
高聳的紀念碑前,學生用五彩繽紛的鮮花寄托沉沉的哀思,用深情的鞠躬致敬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在心中默默種下一粒粒革命的種子;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學生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回到了血雨腥風的戰爭場景中;在低回的音樂聲中,學生的腳步沉重而堅定,他們抬頭仰望高聳的紀念碑上鐫刻著的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思考著一個個清晰的名字背后一段段艱苦卓絕的斗爭史。烈士墓前,學生的誓言鏗鏘有力:革命先烈的遺志,我們繼承;革命先烈的優良傳統,我們傳承;革命先烈的奮斗足跡,我們接力前進……
“中共江北特委舊址紀念碑”是通州的紅色記憶。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校挖掘地方紅色教育資源,組織少先隊員追尋“中共江北特委”的故事。少先隊員高舉隊旗,來到紀念碑前,重溫那段烽火歲月。為了理解故事中的更多細節,少先隊員分組到通州區檔案室、通州區黨史辦查找資料,到街道、社區走訪先輩、相關領導和社區群眾,挖掘關于“中共江北特委”的珍貴歷史資料,寫成紅色故事“紀念碑前的講述”。筆者作為學校的黨總支書記、校長,帶領邱昊琦、瞿野、陳悅涵三名少先隊員一起深情講述:“1938年8月,中共江北特委組建,負責南通、如皋、海門、啟東4縣共產黨組織的恢復組建和抗日斗爭的工作開展……”短短20分鐘的講述,仿佛把大家帶入了烽火歲月。
“嘉興南湖畔,泊著一葉紅船,她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中國共產黨的‘母親船’……一葉紅船,帶著真理的力量,駛向光明的彼岸。”新學期第一次集體晨會上,少先隊大隊長茅心悅在鮮艷的國旗下講述了紅船故事。她的講述吸引了全場4000多名學生,茅心悅自己也備受鼓舞,她說:“革命的火種在這里傳播,同時也燃在我的心中,我長大后,也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在學校大隊部的積極組織下,全校4000多名隊員個個加入“蕊春娃娃講黨史”的紅色故事演講行列。學生走上升旗臺,走向沉浸式廣場,獵獵飄揚的國旗下,愛國、愛黨、愛人民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紅色的新苗茁壯成長。
學生們還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用稚嫩的童聲,講述黨史故事,傳揚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萬達廣場、張公祠、人民公園、健身廣場……黨史故事宣講團所到之處,人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靜靜聆聽。
紅色土地蘊藏著精神富礦,紅色故事是最生動的教材。我們定期邀請各時期的優秀黨員講述黨史故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以紅色尋訪的特色課程提升紅色教育吸引力,讓學生常學常新、常訪常新、常悟常新,從而傳遞榜樣力量,厚植家國情懷。
2021年4月20日,學校邀請有著80年黨齡的95歲抗戰老兵于健爺爺,給少先隊員們講述他南征北戰的崢嶸歲月:14歲開始參軍,在高郵、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粟裕將軍曾夸贊他是“猛打”“猛沖”“猛殺”的“三猛”指揮員。如今,他的后頸、背部仍殘留著彈片。這位95歲的老人,當年就是在槍林彈雨中踐行著中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聽了于健爺爺的故事,少先隊代表瞿野說:“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是幸福的,也是責任重大的。如今,我們更應該學習‘三猛’精神……”學生經過討論,創新出了新時代“三猛”精神:對待困難,猛攻;對待功課,猛學;對標優秀,猛追。
2021年4月13日,學校創辦人孫儆先生的孫子、原上海電氣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孫洛先生來到母校,接受了紅色尋訪。當被問及祖父孫儆先生的辦學思想對他產生哪些影響時,他感慨萬千:“當年清末狀元張謇題寫校訓‘以學愈愚’,祖父教育救國的思想讓我從小學會了擔當責任,立志報國。我在早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至今有63年的黨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學們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立己達人’,報效祖國。”
四(1)班的孫雯同學的采訪對象是她的姥爺,一名1972年入黨的老黨員,他告訴孫雯:“我們黨的奮斗歷程,就是我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幸福感不斷提升的過程。”姥爺印象最深的是南通的交通:“民間都說‘南通南通路難通’,而現在,蘇通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建成,‘軌道上的機場’南通新機場選址塵埃落定,這一規劃年客運量4000萬人次的機場將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就像習總書記所說的,咱‘南通好通’啦!”通過姥爺的講述,孫雯明白了中國共產黨鮮明的人民立場。她說:“我長大也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五(2)中隊的中隊長帶著一組同學采訪了數學老師王老師:“王老師,您是一位老黨員,能給我們講講黨的歷史嗎?”王老師說:“我用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四個成語講黨史。同學們,老師邀請你們一起講……”
紅色的尋訪,紅色的哺育。沉浸式的紅色尋訪,打破了時光的阻隔,讓那段崢嶸歲月與當下的真實場景交融,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校的“紅領巾永遠跟黨走”廣場前,這樣的紅色尋訪正不斷進行,“從小跟黨走,永遠不掉隊”的紅色誓言激勵著少先隊員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偉大長征精神,是黨和人民付出巨大代價、進行偉大斗爭獲得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強大精神動力。”長征精神,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料”。2021年4月9日,天空蔚藍,黨旗紅艷,在碧波蕩漾的通州區南山湖畔,意氣風發的實小少先隊員身著紅軍服整裝待發,隨著一聲發令,我校分校南山湖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重走長征路”正式開啟!
十歲成長儀式,是絕佳的黨史學習教育契機。我們因地制宜,設計策劃了“童心向黨,重溫長征路”象征性長跑活動,將長征精神的學習教育與兒童自我成長教育結合起來,讓兒童用行動弘揚長征精神,開啟新時期新的長征。
南山湖小學位于風光秀麗的南山湖畔,湖畔空氣清新,湖邊寬敞的道路皆為人行步道,沒有交通安全隱患,為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湖面上有一座橋,恰好對應“飛奪瀘定橋”的場景,一大片青草有助于學生聯想到“紅軍過草地”的情景……這樣的活動雖然不可能讓學生真正用腳步丈量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體驗真實的長征場景,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成長體驗。
活動初期,教師引導學生對長征歷史進行全方位的閱讀和感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學生朗誦著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眼前浮現出紅軍戰士那英勇無畏的身影、堅毅執著的腳步、頑強拼搏的精神。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了近百條河流,攀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生存極限。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鐵心向黨的堅定信念,是敢于磨煉、咬定青山的頑強毅力,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不朽靈魂,是百折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這都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為確保此次活動順利開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學校從2021年3月初就開始組織四年級學生進行長跑訓練,經過大半個月的磨煉,學生的整體體能明顯提升。一個月后,經過晨練課程加上軍體拳的訓練,學生個個精神抖擻,站立時腰板挺直,軍體拳打得虎虎生威。訓練的過程就是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長征精神內化的過程。偉大的實踐催生偉大的精神,學生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唯有通過辛苦鍛煉才能得以養成。
南山湖畔,紅旗飄飄,軍號嘹亮。主席臺上,身著紅軍軍裝的學生吟誦《七律·長征》,童稚的聲音穿越云霄,節奏鏗鏘。隨后是軍體操表演:抬腿,卷起千堆雪,把希望和理想凝結;落腳,驚拍萬重浪,把信念和力量匯聚。偌大的廣場上,各方陣旗手陸續上臺,接受授旗。授旗完畢,大家進行行軍誓師呼號。授旗的儀式感、責任感、莊重感在接過紅旗的一剎那震顫心靈;行軍誓師呼號,響徹云霄,字字鏗鏘,直擊靈魂深處。
沖鋒號吹響,隨著一聲發令,南山湖四年級學子們的“重走長征路”活動正式開啟,各中隊列隊跑步出發。無論是前半程的排隊跑,還是后半程的自由跑,每一個學生都精神抖擻,奮勇前進。新長征路上,同學們不畏艱難,你追我趕;新長征路上,同學們相互勉勵,奮勇向前。紅旗飄飄,少年放飛理想。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卻通過少年兒童的重溫代代相傳。在“重走長征路”的過程中,同學們全程沒有一人掉隊,全部成功抵達終點,堅持、勇敢、自信等美好品質在學生身上充分彰顯。
抵達終點時,家長親手給孩子佩戴上長征路主題勛章,這是兒童成長禮上最好的禮物。在終點旁的簽名墻前,每一個學生都認真而莊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成長的紀念,是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的紀念,也是把紅軍長征精神鐫刻在童年的紀念。
一次活動,一份成長。“重走長征路”助力學生用心靈去感悟拼搏奮進的長征精神,去傳承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重走長征路”是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理想植根于學生的思想信念中,是將“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堅定目標立在人生起始的紀念柱上,也是將“團結友善、患難與共”的堅定情義鐫刻在成長最初的美好里的一次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