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鳳 繆春柳
“同學們,我代表少先隊大隊部向大家發出倡議,讓我們一起,節省零花錢,捐獻‘兒童號’……”廣播里的聲音響起,學生紛紛走向操場,走向“捐獻箱”,皺巴巴的紙幣、帶著體溫的銀鐲子,都放進了“捐獻箱”,每一位師生都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這是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實小”)校史劇——“印象‘兒童號’”的排練現場,是實小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比绾斡煤眠@本教科書,實小有其智慧的選擇與判斷:回到歷史中發現未來世界的美麗圖景,基于兒童的邏輯,站在兒童的立場,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延續“兒童號”的愛國血脈。2021年,捐機倡議70周年禮遇建黨100周年,實小開展“捐機七十載,致敬一百年”主題活動,書寫“學史踐悟,知行合一”的實踐與思考。
兒童立場的內核,是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蹲下身子,用兒童的眼睛去審視世界,用兒童的耳朵去聆聽心聲,用兒童的心智去思考問題。從兒童的角度理解建黨百年的深刻意義,讓黨史走進兒童心里,是我們首先思考的問題。學校通過“校長面對面”課程,了解兒童的意愿和認知現狀,并決定以讓兒童經歷、體驗、表達的方式,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找百年中壯闊的紅色歷史。
德育大廳內,學生經常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指指點點,嘰嘰喳喳,甚至還有爭執。原來,他們正對著百年(1921—2021)時光軸,尋找百年黨史中的閃光記憶。這是學生成長中心策劃的“繪時光軸,讓歷史可看見”活動,讓所有學生卷入,為百年時光添加注腳,可以是標志性物件,也可以是關鍵人物、場景或事件。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閱讀紅色經典、觀看紅色電影,尋找黨史中的紅色人物或紅色事件,繪畫百年時光軸。低年級學生和大人一起讀、一起找;中年級學生和同伴一起尋;高年級學生獨立研究。通過寫、繪、做,百年時光軸豐滿了,學生的認知、情感也在變化。一位五年級學生以“兒童號”飛機為1951年作標注并附文字:“兒童號,我為你驕傲,為你自豪;兒童號,是實小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百年時光軸帶著師生走進人物、事件背后的光榮歷史,讓學生穿越百年的時光隧道,發現黨的百年歷程中有一段屬于我們的熠熠生輝的校史。校史與黨史一起,以可視、可感知的方式深植兒童內心。
為了讓兒童能夠意義性記憶百年時光,并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實現顯性與隱性的統一,形成協同效應,將知識與技能置于國家、社會的整個歷史進程與宏觀框架體系之中,學生成長中心牽頭,語文、道德與法治和美術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深度沉潛到光輝百年中,組織學生書畫社團和“童欣”記者站的成員選擇相應的話題繪制“口袋書”,如“永遠的兒童號”口袋書,創編的形式有剪紙、線描畫、彩鉛畫等,不同的形式,一樣的立意。學生在繪制“時光軸·口袋書”的過程中回望歷史、浸潤情感、教育自我、啟悟他人。
在眾多課程之中,物型課程是一種獨特的存在。物型課程旨在以物化人、以人化物,開發環境育人的課程力量,指向在萬物,關鍵在成型,突破在寓意,目的在樹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課程意象的生成。實小校園里有一座三百多年前遺存的古戲臺——萬年臺,她見證了實小悠久的歷史和辦學積淀。
現如今,我們把她變成了沒有圍墻的校史館,有歷史的再現,有當下的展示,更承載著未來的夢想,是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歷屆校友返校,這里也是他們心中最惦記的去處。
在這里,我們穿越百余年校史,安徽茶商聯動社會賢達捐資興學,戰后再次恢復辦學……1951年倡議捐贈“中國兒童號”,“新時代兒童號”的精神薪火相傳……實小的百年,是奮進的百年、擔當的百年。在這里,我們守望“兒童號”,賡續“兒童號”精神,并建設“新時代兒童號”;在這里,我們觸摸建黨百年時光里的所有光輝歲月,建立我們的精神坐標。
在這里,我們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通過編戲、排戲、演戲、評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優秀文化傳統,浸潤在古今名人的高貴氣節里,濡染在經典劇目波瀾壯闊的劇情中。臺上愛國情,臺下兒童心,愛國主義教育在這里無痕落地。在這里,我們舉辦個人書畫展,以國粹藝術滋養兒童的心性,激發兒童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熱愛之情,藝術夢、中國夢在兒童心中升騰、致遠。
在這里,我們打造兒童紅色文化教育課程群。一是手指上的紅色經典。在捐機70周年之際,師生精選70本紅色經典書籍,通過“領讀者”行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紅色故事中的經典情節、關鍵人物,品讀流貫在作品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結合學?!笆种干系拈喿x”課程,讓學生將紅色經典中令人刻骨銘心的人物和情節“做”出來,讓紅色精神得以傳承。二是紅色古詩牌。組織全校師生搜集有關偉人、革命烈士、偉大戰役等的紅色詩詞,并熟讀成誦;圍繞建黨100周年黨史和捐機70周年校史,開展自創紅色詩歌競賽活動。
這里,是萬年臺,亦是校史館。如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樂器;是筆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實小學子對“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理解和表達?!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實小學子六年生活的寫照。以行走的姿態,書寫兒童內心的大格局,是我們對訪學周課程的定位。
訪學周課程,是指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互訪、互學開拓視野,融通不同校區之間學生的感情,共同探秘學校之根、教育之源、百年之光。它是校內和校外銜接的創新形式,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訪學周課程,從兒童處出發,讓兒童在行走與體驗中站在最高處。課程時長為一周,分年級設定內容和目標。一、二年級為集團內訪學,三、四年級為姜堰城內訪學,五、六年級為泰州市內、外的訪學。從集團三個校區出發,引領孩子們追尋著“中國兒童號”的足跡,從校際走向校外,從校史走向黨史,走進姜堰區人民武裝部、蔣垛蘇維埃政權紀念館、曲江樓、海軍紀念館、宿遷駱馬湖沙雕等紅色基地,在行走與體驗的過程中點亮愛國心,培育愛國情。訪學之路在孩子們的腳下延伸,轉變成自然之路、人文之路、公益之路、紅色之路。開展線上訪學,孩子們對話抗疫英模、姜堰七院士、行業精英、抗美援朝老兵、老紅軍;發布微信公眾號,尋找“當年的你”(1951年參與捐贈“兒童號”的人)。尋訪之前策劃,尋訪之中應對,尋訪之后感悟,孩子們在行走中不斷成長、成熟。正如一位學生在訪學隨記中所寫的:“訪學課程,打開了我的眼,溫暖了我的心,尤其是線上訪學,拉伸了我的學習空間,在行走與對話中,我時常有‘小我’融入家國‘大我’的感覺,特別是看到九十三歲高齡的周立人老校長談到捐機倡議時儼然青春的模樣,我被震撼了,我想,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不就應該如此嗎?”
訪學周課程,知行合一,讓兒童于尋訪之中了解鄉情、國情、黨情和民情,培養責任感;于行走之中立德、求知,淬煉品格。訪學周課程,不僅有學習時間的整合和學習空間的改變,更有學習方式的變革。場館內外真實情境的任務型學習,彌合了“識知”與“育德”似斷還連、若即若離的關系。
一座園子萬般情,一顆童心永向黨。在傳承、創生、交響的過程中,實小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文化”淬煉品格的新思路,構建了“三水姜堰城,永遠兒童號”的“三全”育人體系,涵育有擔當的“新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