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小學 李白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優化算法的過程,是不斷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很多教師關注算法多樣化,卻忽視了優化算法,會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低水平狀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最優算法。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優化算法,首先要求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引導學生在眾多的算法中找到一個最簡單、最適合自己的算法。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不同意見,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鼓勵學生存異。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運用已學圖形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提醒學生: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只有上底、下底和高。小組1:將梯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來計算;小組2:將梯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小組3: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但經過分析發現:只有小組1的方案可以利用已知條件,其他兩個小組的方法都不能利用已知條件,這時小組4提出了不同看法:我們小組作了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拼接后發現可以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就是說,梯形面積可以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來推導。
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找到梯形面積計算方法,學生對于如何計算面積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求異,擁有個性化思維。
每一位學生都是經過認真思考才給出自己的算法,教師不能急于讓學生放棄深思熟慮的成果,而轉換思維去接受其他人的算法,這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以差異為基礎,通過體驗引導學生找到最佳算法。
例如,在教學《多位數加減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185-98=? 學生給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1:185-100+2=87。學生2:185-95-3=87。這兩位學生給出的方案都是將減數98分解成100-2和95+3。學生3提出了不同的算法,他認為可以將被減數185寫成和減數個位相同的數,這樣計算:188-98-3=87。根據學生3的計算思路,學生4想到:可以將被減數寫成100+85,算式轉換為100-98+85=87。這時學生5提出:可以將185寫成180+5,先計算180-98,再加5,也就是180-98+5=87。教師鼓勵學生對這幾種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后發現,每一種計算方法都有簡便性,但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生1和學生5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也更方便計算。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樣化解題,鼓勵學生找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并通過比較分析每一種計算方法的優缺點,最終找到最佳計算方法。
在小學數學算法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計算方法進行比較和歸類,促進學生不斷反思,總結出規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讓學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規律,總結和發現適合自己的算法。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簡便運算》一課中,計算“45×24=?”學生給出了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1:按照常規計算方法來計算,得出結果為1080。學生2:將算式中的一個因數45化為40+5,這樣算式就轉化為:(40+5)×24=40×24+5×24=1080。學生3:將算式中的一個因數24化為20+4來計算,這樣算式就轉化為:45×(20+4)=45×20+45×4=1080。學生4:可以將24化為4×6計算,這樣算式轉化為:45×4×6=1080。教師讓學生對這四種算法進行分析,學生發現,算法1需要借助筆算,比較麻煩,算法2、3、4只需要用口算就可以寫出答案,也就是將兩位數乘法轉化為兩位數乘整十數或兩位數乘個位數,更方便計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歸類、分析并總結,發現算法的規律,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學生的不同算法代表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總結找出最佳計算方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