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山縣洛門鎮金剛小學 馬宏
在日常生活中,小學數學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近些年,各地教育主管單位也日益重視小學教學活動,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要強化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生活性特點,要求教師將日常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緊密融合。基于此,圍繞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趣味化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有著重要意義。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第一,學習動機,相關研究表明,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要強心理與責任心:其中,要強心理具體是指攀比心理,學生間會對考試情況、教師態度、分數高低進行比較;責任心是指,為回報學校、家長、教師的殷切期望,學生會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從學習動機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小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識,但未能充分融入社會當中。同時,大多數小學生并未形成嚴密的思維邏輯意識,整體呈現階段性發展特征,極易受到周邊事物、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第二,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呈現階段性特征,其學習興趣基本與學生自身興趣相關,而隨著小學生的年齡與年級的不斷升高,其學習興趣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第三,思維特點,小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時,起初不具備較強的邏輯性,隨著其不斷成長,其邏輯思維會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數學學科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其中,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數學學科蘊含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生活性。基于此,教師可將生活化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不斷強化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圍繞“混合運算”單元進行講解時,為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并了解加減乘除的運算方法,教師可鼓勵學生對生活化的情景進行思考。例如,“小明幫媽媽到菜市場買菜,各種類型的新鮮蔬菜在菜市場中整齊排列,其中,土豆的價格為1 斤1.5 元,西紅柿的價格為1 斤2.5元,白菜的價格為1 斤1 元,小明分別要買3 斤白菜、2斤西紅柿、3斤土豆,那么為了購買上述蔬菜,小明共需花費多少錢?小明一共有20元錢,請問這些錢足夠他購買上述蔬菜嗎?”這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如果小學生具備混合運算知識,則能夠熟練地運用加減乘除方法,可以更好地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上述計算題目并非單一的運算,而是涉及諸多條件,需要小學生綜合性地運用乘法與加法,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小明為購買上述蔬菜總共需要花費12.5元,小明所擁有的20 元在買菜后,可剩余7.5 元,這也意味著,小明擁有的錢足夠買下上述蔬菜。簡單而言,將生活化情境與數學課堂教學融合,既能夠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趣味性、生活性的基本目的,也可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運用各類型數學知識,調動其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自覺地學習數學基礎知識。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與數學存在緊密聯系的生活現象。如果小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生活化、趣味化的數學知識,則能夠將其應用于生活實際中,更好地解決各類生活問題。現階段,國內大多數小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周邊現象。教師在圍繞數學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時,可引導學生對周邊的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感知,使其能夠真切體會到數學知識具有的生活性、趣味性的特點。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不斷強化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其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對加減法內容進行教學時,人教版教材為教師的各項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可圍繞教材內容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投入生活情景中,對加減法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同時,教師也可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技術優勢,將教學動畫場景展現給學生,比如,畫面中有五瓶牛奶,小明喝了兩瓶又買了五瓶,請問畫面中還剩余幾瓶牛奶?這類問題包含了一定的數學邏輯性且與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激發低年段小學生的探究與求知欲。在完成少數教學任務后,小學生能夠充分感知到數學知識具備的實用性、廣泛性,為其后續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質量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可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教學語言,轉化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數學知識,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枯燥、單調的屬性,創設獨特的教學環境,增強教學氛圍的活躍性,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增強教學課堂的活躍性,有益于學生保持積極、興奮的學習狀態,逐步拓展思維,提升教學質量,積極推動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進步與發展。簡單而言,若課堂教學氛圍有趣且極具生活氣息,則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注重營造活躍的教學氣氛,促使小學生將注意力投入其中,使其能夠充分感知數學知識的生活氣息與趣味性。
例如,在對“分類”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先將班內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由各小組組長帶領組員分門別類地歸納并整理小組成員的書包等物品,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從原有的教學主導者的身份轉變為旁觀者、引導者,注重觀察學生是否能夠開展準確、快速的分類活動。在分類活動進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夠得到顯著提升,逐步意識到溝通、協作、交流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分類活動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深入感知數學知識的魅力,強化小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團隊意識,進而增強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數學學科蘊含較為豐富的生活化內容,而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在處理各類型應用問題時,也會用到種類多樣、內容繁雜的數學知識。基于此,教師可將日常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融合,引導學生不斷發掘周邊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強化自身對于數學知識生活化、趣味化特點的深入理解,進而正確應用各類型數學知識,并將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問題。比如,在圍繞人教版教材中的“測量與觀察”單元進行教學時,教師可督促學生觀察周邊事物,測量事物的具體長度,例如鉛筆、黑板、桌子的長度,這些物體在教學中都極為常見,有助于學生開展測量與觀察活動,逐步從內心深處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以此為突破點,不斷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投入數學學習當中,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強化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在六至十二歲區間內,仍屬于兒童階段。自古以來,兒童的天性是愛玩,基于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天性,將游戲融入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游戲具有的趣味性優勢,并將其與社會元素相融合,激發學生興趣。巧妙地結合游戲與抽象化知識,能夠引導小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對數學的基礎內容與核心知識產生系統性的了解,將原本較為抽象的內容轉變為形象化、直觀化的知識,在此期間,小學生普遍會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此外,通過開展趣味性、生活化的數學游戲教學,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使其形成聯想思維模式,為其后續對有難度的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數學學科與日常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生活性,通過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增強教學氛圍的活躍性,緊貼生活實際,引入趣味游戲,能夠顯著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趣味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