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少龍, 孫建紅
(陜西省種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楊凌 712100)
鐵研123玉米雜交種是鐵嶺市農業科學院選育,以鐵0866為母本,鐵094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中晚熟玉米單交種。該品種的選育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運用科技創新手段,加強以高產、高效、優質、多抗、適應性廣泛的玉米雜交種品種選育工作為目標,于2012年成功組配選育而出的優良玉米新組合,經多年參加鐵嶺市農業科學院院內品比鑒定試驗選拔而成的玉米新品種,并先后參加遼寧、陜西品種審定。2020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號:陜審玉2020037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支撐,介紹其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
1.1.1 母本鐵0866 鐵0866是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于2008年以PH6WC×鐵98033為基礎材料,經多代自交,低代測配,高代綜合評價選育出的優良玉米自交系[1]。春播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動積溫2 650℃左右。株高約215 cm,穗位高約110 cm。幼苗葉鞘淡紫色。整株株型半緊湊,葉片數16~18片,雌穗花絲、雄穗花藥均呈淡紫色。穗長約18 cm,筒型果穗,粉紅色穗軸,苞葉適中,穗行數16~18行,硬粒型籽粒,呈黃色,百粒重約34.5 g。其主要優點是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倒伏,抗逆性強;主要缺點是喜肥水,需選擇高肥水地塊種植。
1.1.2 父本鐵0941 鐵0941是鐵嶺市農業科學院于2008年以鐵08108×PH4CV為基礎材料,經多代自交,低代測配,高代綜合評價選育出的優良玉米自交系[1]。春播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動積溫2 600℃左右。株高約185 cm,穗位高約85 cm。幼苗葉鞘綠色。整株株型緊湊,葉片數20~21片,雌穗花絲、雄穗花藥均呈淡紫色。穗長約17 cm,筒型果穗,苞葉適中,穗行數16~18行,穗軸紅色,籽粒半馬齒型,呈淺黃色,百粒重約37.0 g。其主要優點是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倒伏,散粉性好;主要缺點是喜肥水,需選擇高肥水地塊種植。
2012年在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用鐵0866×鐵0941做雜交組合,2013年參加玉米新組合鑒定試驗,該組合表現株型緊湊,抗病性強,豐產性好,平均產量855 kg/667m2,比對照先玉335增產14.6%,2015年玉米品種比較試驗,平均產量為849 kg/667m2,比對照先玉335增產11.2%;2015—2016年參加遼寧省春玉米區域、生產試驗,同時進行抗病性鑒定和品質分析。
該品種幼苗葉鞘淺紫色,成株約21片葉,穗上葉6片且上挺,雄花分枝中等且分枝長度短,花藥顏色深紫色,花絲淺紫色,株型半緊湊,葉色深綠,果穗與莖稈夾角小,果穗筒型,苞葉中,穗長18.4 cm,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34.7粒,穗軸紅色,出籽率84.0%,結實性好。馬齒型粒,粒色橙紅,陜西種植株高約265.7 cm,穗位高約96.4 cm。陜西夏播千粒重327 g。在陜西關中屬中晚熟品種,夏播生育期約104 d。
根據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結果顯示,該品種籽粒容重738 g/L,粗淀粉(干基)75.95%,粗脂肪(干基)3.63%,粗蛋白(干基)9.84%。
經人工接種鑒定,該品種高抗瘤黑粉病,抗莖腐病,中抗小斑病,感穗腐病和彎孢葉斑病。
2017年,在陜西省夏玉米區參加11點區域試驗,其中9個點增產,2個點減產,平均折合產量625.6 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平均折合產量(590.7 kg/667m2)增產5.9%,居12個參試品種第5位。2018年陜西省夏玉米區試試驗,8個點全部表現增產,平均折合產量645.7 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平均折合產量(595.4 kg/667m2)增產8.4%,居14個參試品種第1位。2019年陜西省夏玉米生產試驗,4個點全部表現增產,平均折合產量568.4 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折合產量(532.8 kg/667m2)增產6.7%。
該品種主要優點是莖稈堅韌,根系發達,抗倒伏,抗逆性強;活稈成熟,籽粒商品性好,籽粒脫水快,高產穩產,增產潛力較大,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適宜在審定區域的陜西、遼寧及引種備案區域的河南、吉林、內蒙、山西、黑龍江,春、夏播及同類生態區中等以上肥力田塊種植;主要缺點是喜肥水,需選擇中等以上肥力地塊種植。
適宜于陜西夏玉米區及同類地區、遼寧地區≥10℃活動積溫在2 650℃以上的地區及同類生態區種植。
應選擇經過包衣處理后的種子,無包衣的種子建議使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對其進行藥劑拌種處理,預防病、蟲、鼠、鳥害病害侵染及危害。
播種前應進行曬種,以促進玉米早出苗,達到苗全、苗齊、苗壯和增產的目的,并有效避免受潮種子發生霉變。一般播種前選擇晴朗的天氣,把種子均勻攤在地上,連續翻曬2~3 d,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殺死附著在種皮上的病原菌,避免受潮種子發生霉變。一般陜西關中夏播6月15日前播種,夏播玉米適時早播有利于高產,關中春播玉米播種一般要確保地溫穩定在12℃以上。播種時,土壤濕度應不低于60%~70%,播種深度以3~4 cm為宜,不宜過深或過淺,應和土壤緊密結合,如果土壤水分不滿足田間持水量,需提前灌水或播后及時灌溉,確保播種一次全苗。
玉米高產是由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要素決定的,合理密植有利于高產,而合理的密度是充分利用光能的物質基礎,也是協調群體與個體生長,調節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之間關系,進而充分利用陽光和土地,最大限度發揮單位面積增產作用的有效途徑,因此應在三葉期間苗,五葉期定苗[2]。陜西高水肥田塊留苗4 500株/667m2,一般田塊留苗3 800~4 500株/667m2為宜,遼寧種植留苗4 000株/667m2為宜。
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施優質農肥2 000~3 000 kg/667m2作基肥。施玉米專用控釋肥40~50 kg/667m2,同時增施ZnSO4肥3 kg/667m2。追肥可施磷酸二銨15 kg/667m2,應在12~13片葉施用尿素35 kg/667m2,采用挖坑深施覆土,切忌撒到地面,使氮肥揮發,減少肥效。微量元素中,玉米對鋅肥最敏感。玉米缺鋅,生長發育停滯、葉片縮小、節間縮短,玉米苗期出現“白芽癥”,又稱“白苗”、“花白苗”、“花葉條紋病”。一般3~5葉期開始出現癥狀,幼葉呈淡黃至白色,特別從基部到2/3一段更明顯。輕度缺鋅,氣溫升高時癥狀可漸消退。植株拔節后如繼續缺鋅,在葉片中肋和葉緣之間出現黃白失綠條斑,形成寬而白化的斑塊或條帶,葉肉消失,呈半透明狀,似白綢或塑膜狀,脆弱易斷。老葉及葉鞘常后期表現出紫褐色或紫紅色,整株節間變短,株高整體較正常株降低,根系病變呈黑色,逐漸喪失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抽雄吐絲時間推遲,甚至不能吐絲抽穗,或抽穗后,果穗發育不良,形成缺粒不滿尖的“稀癩”玉米棒。苗期缺鋅可用0.2%硫酸鋅溶液在苗期到拔節期連續噴2次,每次間隔7 d,每次用液量為50~75 kg/667m2,注意配合意氮、磷、鉀肥,以發揮最大增產潛力。
在苗期,玉米可適當蹲苗,以促進根系生長,有利于控制穗位以下節間過分伸長,降低穗位,提高抗倒伏能力。在玉米的整個生育過程中,特別是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的水肥臨界期,如果遇干旱應及時澆水。原因一是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需要水的參與,進而同化二氧化碳以制造有機物質;在呼吸過程中,植株消耗所需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水解過程也都離不開水[2]。二是植物細胞中原生質的含水量占80%以上,原生質的膠體狀態決定玉米新陳代謝過程和生命活動過程的強弱,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條件下,細胞才能進行分裂、增殖和進行代謝活動[3]。三是玉米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等礦質元素,以及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分配,都必須在水分充足的條件下進行[4]。四是水分通過葉片蒸騰保持葉片的體溫與氣溫平衡,如缺水使細胞原生質中的蛋白質發生凝聚,結構破壞,導致植株死亡[5]。
除病蟲害外,田間雜草也會對玉米生長產生嚴重威脅,同時也是病蟲害的中間宿主,因此應做好苗前封閉除草劑的使用,若控制效果不佳,則應在玉米3~5葉期輔助使用對應的除草劑進行作物管理。注意防治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玉米黏蟲、紅蜘蛛、棉鈴蟲對玉米的危害,可用1.5%辛硫磷顆粒劑或0.4%敵殺死顆粒劑1~2 g在大喇叭口期放入心葉內。也可采用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用殺螟靈一號等顆粒劑灌心或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另外,應做好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葉斑病、花葉病毒病、粗縮病、絲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的預防,如若發生可使用50%可濕性多菌靈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800~1 000倍液,隔7~10 d噴藥1次,共防治2~3次。在灰飛虱蟲量高、粗縮病發病重、玉米苗齡在10葉以內的田塊,應在苗期根據植保要求噴施針對性藥劑加新高脂膜提高藥效。
應在果穗苞葉變黃,松散,籽粒呈黃色,乳線消失,玉米籽?;砍霈F黑層后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