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代冬琴, 劉 潮, 吳麗芳, 韓利紅
(1.曲靖師范學院 云南省高校特色果酒技術創新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 曲靖 655011; 2.曲靖師范學院 生物資源與食品工程學院, 云南 曲靖 655011)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各類課程中要充分挖掘課程和教學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價值觀引導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3]。植物生物學是本科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必修的專業主干課之一,其野外實習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續和深化,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尤為重要。目前植物生物學課程思政多傾向于課堂教學,在野外實習中應用較少[4]。因此,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中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其潤物無聲地融入其中,以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吃苦耐勞的科學精神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為推進“課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分析“課程思政”融入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的意義和存在問題,并提出相關策略。
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實習時間為大一下學期,是學生最先接觸的實踐課。在開展野外實習過程中,“課程思政”的融入應潤物無聲,可將“農民院士”——朱有勇院士野外科研經歷作為案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從而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科學精神、為國奉獻的愛國情懷以及學科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在實習中,教師應該注重在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一是在植物采集、分類識別和鑒定中引導學生具有科學家的耐心、細心和專注精神。二是通過不同植物在同一環境或不同環境中其生長分布、生長狀況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的記錄和比較,引導學生應具備科研探索和創新能力。三是學生集體行動的互幫互助中,引導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大局意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四是在學生親身感知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復雜的生態關系中,引導學生應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和包容意識。通過樹立學生的以上四種意識,不僅可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還可開闊學生視野,擴展植物學知識面,鍛煉學生從事野外科學研究的綜合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樹立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5-7]。
在植物生物學理論課中,要求教師將課程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教學全過程,達到教育的隱性效果,無聲地塑造學生品格,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在野外實習中未作明確的要求,導致思政元素融入不強,或者融入不自然,難以觸及學生內心。
在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中,大部分學校未能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一方面,部分教師在野外實習中缺乏積極引導,未能系統梳理思政元素,在野外講解中存在更多的專業化,疏于融入,或者融入不夠自然,因此,野外實習中難以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有時還會影響講解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另一方面,部分學生把野外實習當做一種任務或外出放松的方式,無暇聽取老師講解,查閱相關材料,人云亦云,心不在焉,認為完成任務即可,因而在實習中難以達到實習目標和觸及“課程思政”精髓,思政元素獲得感差。
在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后,實習效果評價未能體現“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對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效果評價主要以學生出勤率、認識植物多少、制作標本的技能、實習記錄和實習報告為依據,評價過程形式化嚴重,缺乏科學全面的實習效果評價體系。實習效果的評價只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獲得,忽略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尤其是實習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成效。同時缺乏對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協作、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這種簡單的評價方式不僅無法客觀反映學生的野外實習效果,更難以準確評估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植物生物學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理論和野外實習均在大一完成,因此引導學生打好基礎尤為重要。通過深入挖掘植物生物學理論和野外實習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針,堅定理想信念,專業信念,樹立科學信仰,融入科學家精神,讓“思政元素”與“專業技能”充分融合,全面提升思政育人為目標的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關愛環境、熱愛科學,樹立專業責任感,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是推進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思政建設的關鍵。提升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思政建設,首先要提高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意識,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野外實習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野外實習前,教師要善于積累與之相關的思政元素。充分依托教研室、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引導教師充分討論、挖掘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學目標制定、教案編寫、野外授課、教學研討等整個教學過程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導向。在野外實習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實習環境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取材。同時,在小組實習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思想政治學情和道德行為表現,針對不同學生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專業認同感。在野外實習后,教師應以教研室或教學團隊為單位開展總結交流,以身作則,不斷完善教師的思政意識和能力,為下一次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積累經驗,真正做到立德樹人。
科學合理的植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教學評價體系有助于客觀、準確、全面地判斷實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實習熱情。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背景下,野外實習報告評價標準中,不僅要采用定性定量的評價方法,還要體現實習過程中的思政主題,要遵循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模式,評價標準應從植物分類、物種鑒定、標本制作、實習態度和表現、團結協作和組織能力、科研素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等多方面多維度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素養。同時通過思政主題的融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正確的價值觀,為其大學四年學業規劃及以后的人生選擇奠定良好的基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