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寶文
(山東華宇工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老人與城市老人同樣享有最基本的養老金保障,擁有了更好的養老基礎,基本實現了物質生活上的老有所養,對精神文化也有較高的追求,隨之產生了“新老人”和文化養老的概念。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布的《2018年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1],我國老年人精神生活匱乏是普遍現象,人們更多關注老人的物質需求而忽略文化服務需求。文化養老是一種順應人生發展規律的積極養老理念,也是一種更加關注老人精神需求的養老方式。由于我國農村文化養老起步較晚,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因此,介紹新老人文化養老的內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為推進農村文化養老事業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新老人”的概念最早由日本醫生日野原重明提出。日野原重明[2]認為,“新老人”指75歲以上的能生活自理和堅持工作的老人,其本人于2000年發起成立了東京新老人會,發起了新老人運動,2016年會員達到9 388名。除日本外,意大利社會學家及有關機構認為“新老人”是晚年生活豐富、心理年齡年輕、消費追求舒適的60~76歲群體。在我國,《浙江老年報》提出,思想解放、心態年輕、生活時尚和熱心公益四者居其一的即為新老人[3]。陳超等[4]認為,新老人主要指年齡超過60歲、生理健康、心態積極活躍、不滿足于安享晚年、在享受快樂和社會贊譽的同時渴望發揮自身價值的老人。《中國老年報》將1955—1960年出生的、有退休金的60后老人稱為中國的新老人,并指出其有錢有閑,注重文化養老,是能夠積極消費的樂齡群體[5]。劉秀紅等[6]則提出“新老人社會”概念,指出傳統中國社會是“老人社會”,相對于傳統中國社會中老人家族地位的權威性和家庭話語權的重要性,現代中國老人數量增多與話語權衰弱同時存在,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新老人社會”。
綜合來看,國外對“新老人”的定義并不局限于年齡,國內對“新老人”的定義不局限于城鄉戶籍,關鍵是養老的經濟基礎和積極的養老心態。因此,將“農村新老人”界定為有退休金、存款、房產、子女或其他養老資源基礎等作保障、具有良好養老心態的60歲以上健康農村戶籍老人。
“文化養老”是一種積極健康的養老方式,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為前提,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和交流思想感情為基本內容,以陶冶個人情操、安享晚年生活為目的[7]。文化養老不是和物質養老相對的概念,更強調站在物質基礎上審視養老心理和養老思想[8]。有調研發現,老年大學的學員中40%是黨政機關退休干部、退休教師及一些中層管理人員,但企業職工、商業、服務業、農民及其他職業如個體、自由職業者等占60%,雖然其被認為是精神文化層級較低的社會群體[9],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低層次群體開始追求文化養老的生活方式。
相對來說,農村文化養老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養老的特征。首先,文化載體受限制。城市老年大學是城市老人文化養老的主要載體,農村老人文化養老的載體則較為分散,大多數局限于村里老年日漸照料中心的圖書室、娛樂室、運動場等。其次,文化養老觀念比較落后。農村新老人擁有較好的養老資源,但因長期生活環境和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對文化養老有所向往卻難以付諸實施,尤其在農村文化載體較少的情況下,即使養老觀念比較先進,有著文化養老的意識,常因沒有足夠的文化氛圍而囿于傳統養老方式。
農村文化養老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老齡化問題的解決。從宏觀上,能夠推動農村新老人適應積極老齡化態勢,整體上帶動廣大農村老人正確面對“空巢”“留守”等嚴峻現狀,引導農村老人理性看待現代孝道內容的衍變,擺脫子女長期不在身邊帶來的孤單、抑郁等不良情緒,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從微觀上,能夠促進農村老年人個人的持續健康發展。文化養老能促進農村新老人轉變單一養老思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更新思想跟上時代發展重建家庭孝道文化,滿足農村老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綜合來看,文化養老是老年人自發選擇的一種養老生活方式,是相對于物質贍養的積極養老觀念,農村新老人的文化養老不僅是老年人自己“充電”,同時也是將其終生智慧、經驗和技能傳授給他人,發揮自身價值的過程。
新農村建設正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農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也趨于城市化,非農忙季節各村或社區也成立了相關廣場舞隊。但很多老人對自己的文化養老需求沒有明確的認知,沒有意識到休閑娛樂活動也是促進自身健康的重要方式,對文化養老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不夠,亟需政府、社會組織、媒體給以及時到位的宣傳。
隨著政府對農村村莊以及社區體育設施的投入,農村具備了文化養老基本的活動區域,但普遍存在設施簡單、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問題,農村文化養老資源的投入依然不足,亟需政府、社會、村集體加大投入。
農村文化養老活動大多是帶有地方特色的廣場舞等,但是隨著城鄉差距縮小的社會發展趨勢,人們生活方式普遍城市化,農村新老人對于剪紙、樂器、閱讀等各類相對專業和高雅的活動需求也在增多,傳統的農村養老活動類型單一,無法滿足農村新老人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政府應制定農村文化養老相關的制度法規,鼓勵養老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到文化養老產業,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文化養老領域,保障農村文化養老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社區要融入文化因素,可經常組織適合本村或者本社區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利用老人對傳統鄉鄰人際關系的天然信任感,吸引更多農村老人參與各種老年人活動,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紙和舞蹈等。農村也要嘗試積極利用農村幸福院等吸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開展農村文化養老活動,克服農村文化養老資源短缺等困境,為幸福院提供適宜老年人的相關課程,與時俱進鼓勵農村老年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豐富老年人的“文化菜單”。
農村老年人個人要有自我養老意識,在勞作、家務、撫育孫輩同時要有自娛自樂的樂觀心態,改變養老觀念珍惜幸福生活;子女要多理解老人,遵循傳統孝道盡量順從老人,從家庭生活上滿足老人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多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從家庭事務決定權上多給予老人人文關懷,使老人感覺到自身受到尊重。
新老人是老齡化背景下出現的龐大社會群體,農村新老人的文化養老相對于城市新老人的文化養老仍有差距,存在諸多困境,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努力改變意識、積極探索,加快我國農村文化養老建設的步伐,滿足更多農村新老人的養老需求,從而充分利用起農村的各種養老資源,積極應對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使農村老人過上“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