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興仁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 興仁 562300)
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中,首次提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1]。農村人居環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硬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住條件等方面,軟環境包括文化氛圍、組織管理、社會穩定等方面[2]。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要是以廣大農民群眾聚居地區為范圍,針對其生產、生活過程中最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垃圾、污水、廁所、村容村貌以及村莊規劃等進行改善。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其中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點是農村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污水、廁所、村容村貌以及村莊規劃等[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僅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建設美麗鄉村、休閑鄉村的重要路徑。
興仁市地處貴州省西南部,為滇、桂、黔三省(區)結合部的中心市。全市國土面積1 785 km2,總人口57.8萬,有漢、布依、苗、彝、回、仡佬、瑤等16個民族聚居。近年來,興仁市先后獲得“中國薏仁米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牛肉粉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等殊榮。2017年,全市所有鄉鎮實現減貧摘帽,貧困村出列71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5 68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82%。2018年7月,順利通過國家貧困市退出評估檢查驗收[4]。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時期,為促進興仁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總結興仁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要成效,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結合興仁市地域特色和實際情況提出對策。
各鄉鎮(街道)生活垃圾處置工作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由專業的保潔公司采取集中收集轉運等方式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正規渠道及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生活垃圾中轉站15座,采購垃圾轉運收集車輛 320輛、垃圾收集箱3 065個,2020年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56 534 t,全市城鄉環衛設施實現一體化,行政村垃圾收運體系全覆蓋。
全市已修建城西、城東和巴鈴鎮等8座生活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為29 900 t;正在修建大山鎮、新龍場鎮、魯礎營鄉等7座污水處理廠,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總量3 200 t。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項目,在真武山街道和城南街道新建15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配置42套小型農村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生活污水日處理量分別約為540 t和40 t,有效控制4個村居17個村組生活污水排放。
全市現有衛生廁所85 546戶,其中脫貧攻堅期修建戶廁49 158戶,農戶自建戶廁36 388戶,改擴建村級衛生公廁123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48%。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三級關于農村“廁所革命”安排部署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全市農村廁所革命工作,及時將糞污進行無害化集中處理,清除或減少寄生蟲卵和致病微生物,有效預防傳染病,進一步改善全市農村人居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創設干凈、整潔、優美、舒適的村莊環境。
全市農村通組路、生產路硬化長度為1 372.41 km,村莊內部串戶路硬化長度為1 522.72 km,安裝路燈58 869盞,庭院硬化共342 040 m2。在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和重大民俗活動期間,廣泛開展以“三清兩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工作,全市有序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7 047.23 t,清理村內水塘90口,清理村內溝渠274.25 km,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7 104.17 t,清理亂搭亂建及殘垣斷壁627處。
全市17個鄉鎮(街道)123個行政村,其中8個行政村已納入城鎮規劃區和工業園區規劃范圍,實際編制村莊規劃共115個,已實現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全覆蓋[5]。各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在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宅基地辦理窗口,在村級組織審核公示后,市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和林業局等相關單位開展資料審核、現場勘查、征求相關意見等工作,對建前、建中、建后全過程進行監管、驗收,驗收合格后,農戶向市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申請不動產登記,頒發產權證。
2.1.1 農村垃圾治理常態化落實難 由于保潔專項經費不足,部分鄉鎮(街道)僅把垃圾收集轉運部分承包出去,各村(居)公共區域日常保潔工作主要聘用村級保潔員清掃,加之部分群眾認為清理道路、塘溝等廢棄物是村干部及保潔員的工作職責,不僅自主參與清理整治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足,而且隨意丟棄、隨地傾倒生活垃圾或農業廢棄物等,導致村級保潔效果不佳,部分路段清理后又出現臟亂現象,整潔保持時間較短,給環衛工作帶來較大阻礙。
2.1.2 生活污水處理全量化收集難 全市現有生活污水處理廠8座,主要收集消納集中居住地區的生活污水,由于山區地形的獨特性和局限性,農戶居住呈非集中、零散等特點,大部分生活污水仍隨意傾倒在房前屋后,導致周圍土壤中氮磷等物質超標,附近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房屋周邊臭氣熏天、雜草叢生。部分早餐、夜市臨時攤點餐余廢水直接傾倒進雨水管網,導致管網內雨污混流、油肪增多,減弱管網的污水消納能力,且潮濕、昏暗的環境容易大量滋生蚊蠅等病原微生物。另外,污水管網、溝渠、河道中生活垃圾、枯枝樹葉等雜物堆積,淤泥沉積,容易引起管網、河溝等淤塞,大大減慢水流速度,減弱行洪、排澇和蓄水等能力,加之管網滲漏污水水體漫出,污染轄區內地下水水質和土壤質量。
2.1.3 農村廁所改建無害化處理難 截止目前,全市共新建、改建公廁123個,實現一個行政村基本配備一個公廁,少部分村級衛生公廁基礎設施不完善,出現無水沖洗的情況,衛生狀況比較差,使用率較低;管護力度不夠,缺少村級公廁衛生管護專項經費,未能安排長期和專門的管護人員對公廁進行清理維護,導致基礎設施、配套設備損壞無法及時進行維修、更換。部分戶廁基本設施、設備不全,污水直接或簡易處理后排放,未達到農村戶用廁所生活污水排放標準,易造成附近環境二次污染。
2.1.4 村容村貌提升整體化改善難 為滿足農戶出行需求和生產需要,全市大力修建通組路、串戶路、生產路,少數路線、區域常有大型車輛通過,導致路面塌陷、凹凸不平,影響道路行車安全。各鄉鎮(街道)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工作時不夠扎實,只注重主要公路、集鎮街面等區域,未深入到背街區域和偏遠村組,道邊垃圾、邊溝清理不到位等現象依然存在。由于近年農村建房需求較大增長,建房后部分農戶沙石瓦片等剩余基料、渣土、裝修廢料等建筑垃圾堆積在房屋周邊地塊;農戶習慣把柴草、飼草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后,不僅造成庭院凌亂,而且引起安全隱患。
2.1.5 村莊規劃編制實用化踐行難 目前,村莊規劃內容主要涉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注重結合村莊發展需要和農戶生活需求,未融合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也未將農戶住宅新建、改建計劃納入規劃內容,因此在實施村莊規劃時,既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幫助,也得不到農戶的理解認可,無形中給村莊規劃實施增加一定的難度。農戶對于宅基地相關手續的辦理不太熟悉,加之辦理流程較為復雜、耗時,未批先建或批建不符等現象頻發,監管難度較大。
2.2.1 認識不夠 各鄉鎮(街道)未認識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此項工作簡單理解為清掃垃圾、清理雜物等衛生保潔工作,未從根源上實質性解決生活垃圾收集難以及生活污水亂排放等問題。眾多企業以謀求利益、獲取利潤為發展目標,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廠區附近生活垃圾亂扔、生活污水亂排現象時有發生,未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部分群眾尚未形成良好的環保衛生意識,缺乏自覺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主動性,依然亂扔亂潑亂堆亂建,不僅造成垃圾增多、污水橫流,而且造成村莊環境凌亂不堪、雜亂無章。
2.2.2 職責不清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涉及對象眾多、范圍較廣,如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涉及州生態環境局興仁分局、市水務局等;廁所革命方面脫貧攻堅期間是市住建局負責,機構改革后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村莊規劃涉及到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等,但現階段各單位、各部門相關項目分散建設管理,缺乏統籌性,未形成整治合力,可能出現推諉現象,導致項目落地難,不能發揮效益最大化。
2.2.3 投入不敷 興仁市近幾年財政投入資金約為390億元,主要用于脫貧攻堅工作,其中基礎設施投入資金約為101億元,危房改造投入資金約為84億元,產業發展投入資金約為66億元,安全飲水投入資金約為41億元,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投入資金僅為2億元[6]。國家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市級財力不足,加之社會資金籌措效果不佳,限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的效果,制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發展規模。
2.2.4 人力不足 由于各單位工作職責的局限性,精通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農村廁所等項目實施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既懂業務又能統籌的綜合性專業人員更為稀缺,因此無法從全市發展角度系統、科學地安排部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項目。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2020年上半年農戶基本上無經濟來源,之后疫情緊張程度有所緩解,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家人員多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懂技術、身體素質好的管護人員數量不足,無法對已建設完成的設施設備進行后期管理維護。
進一步保障農村環境衛生保潔經費常態化、規范化投入,增加農村保潔頻次、力度,對保潔效果進行階段性考核,保潔效果好的繼續聘用,效果不佳的更換認真踏實、責任感強的保潔員。通過村級廣播、懸掛橫幅、幫扶干部入戶走訪等方式對廣大群眾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宣傳動員,堅持環境整治與觀念轉變相結合,教育引導群眾強化村莊環境保護意識,同時組織各村居開展多層次、多方式衛生評比活動,提高村民的榮譽感和主體意識,加強動員人民群眾用心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用心當好宣傳員的角色,自覺加入整治工作,共同營造環境干凈、村莊清潔、生態宜居的濃厚氛圍。
結合山區特點選擇適宜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中心村地區一般接入到污水管網設施集中處理,一般村地區靈活選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人工濕地等方式有效處理,零散農戶選擇小型農村污水一體化處理設備收集處理。在各早餐、夜市臨時攤點配備餐廚廢水收集桶,餐廚廢水統一由企業收集處置,同時加大查處打擊餐廚廢水亂潑亂倒不文明行為,進一步規范臨時攤點餐廚廢水統一收集管理。重點推進轄區內河道、溝渠、水塘等整治工作,清除野蠻生長或倒伏在水面的雜草、枯枝、垃圾和漂浮物,保障污水管網、河道、溝渠等徑流暢通,禁止附近村民向其傾倒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對全市污水管網進行全面排查,對已損壞的或已出現滲漏跡象的污水管網及時維修更換。
多舉措、全方位、多渠道整合涉農資金投入,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廁所革命工作,保障充足的農村廁所革命專項經費投入,完善公共廁所配套設施,對全市公廁以及戶廁開展大排查工作,對于已損壞的、設施不全的進行更換、補齊。建立公廁保潔長效機制,加強公廁內衛生消毒清掃,及時清除地面污水,堅決消除衛生死角,抓好病毒易殘留地的衛生消毒工作,對坐(蹲)便器、洗手器具、安全扶手等大眾頻繁接觸的地方進行全方位消毒擦拭。加大農民群眾對戶廁建設的投工投勞,嚴格規范戶用衛生廁所標準,建設三格式化糞池廁所,既有效收集消納農戶生活污水,又能作為農家肥就近還田。
一是根據不同的道路交通需求,結合全市相關道路交通項目,建設不同規格的交通路線,并做好項目監管,嚴抓道路交通質量,確保農戶出行安全。二是加大村莊清潔行動開展力度,激發村民自覺自愿參與打掃的熱情,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和衛生自治意識,讓村民自覺保持村容干凈衛生、整潔明亮,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引導村民扭轉環境衛生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倡導群眾保持健康衛生的生活方式。及時清理房前屋后的剩余基料、建筑垃圾等垃圾點,定期規整庭院內外的柴草、飼草等,打造舒適宜居的居住環境。
基于各行政村的歷史背景、特色文化、村莊發展和實際需求等基礎條件,編寫框架一致、特色不一的行政村村級規劃,結合區域特點,將適宜當地產業發展路線和村民新建、改建規劃等內容納入到村莊規劃中。通過懸掛宣傳標語和發放宣傳手冊等方法,加強農村宅基地辦理的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熟悉宅基地審批程序,同時深入推進“兩違”清理工作,嚴肅處理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行為,對違法用地損壞程度進行鑒定,監督指導土壤復耕復綠;對違法建筑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限期整改、沒收、罰款等。